- 南繁在共和国的农业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南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的极大发展。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由建国初期的1亿吨,提高到现在的5亿吨,一举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其中因素很多,但新品种的推广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南繁正是这些新品种的摇篮。
如果说,南繁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辉煌与灿烂。那么,在新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南繁却面临着种种无奈与尴尬。
尴尬之一:缺乏有效管理
南繁形式无非三种,或自繁自育,或联营繁制,或代繁代制。但育种队之间、育种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从没有中断过。在记者历时半个月的采访中,不少南繁人员多次反映,哪里的种子又被偷了,哪里的基地被牛践踏了,哪里的隔离带又出问题了,哪里的队员被打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科研单位经过七八年的南繁,最终育成一个高产玉米品种。但不幸的是,原种亲本一夜之间被偷个精光,科研人员七八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欲哭无泪。
几十年来,南繁基本上只有一种模式―――外省人员抵达后,走村串户,自行物色一块田地,从农民手中季节性地承租下来,在此进行科研。这种“游击式”南繁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最为敏感的当属隔离带纠纷。不少单位都因此闹过纠纷。
国家南繁办专职副主任梁安琼说,这与当地的社会治安有关,也与南繁整体的管理机制有关。
1995年国家设立了南繁办,主要任务是协调处理南繁间出现的种种问题。但因人员、经费有限等原因,也经常应接不暇。
尴尬之二:科研条件太差
一些育种专家说,南繁几乎集中了全国育种界的精英,但至今他们南繁的研究工具仍然是锄头和镰刀,几十年不变,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他的研究在海南的作用只是加代―――增加一造,以观测其特性,加快培育速度。其他的所有工作必须带回湖南完成,因为海南没有任何相应设备。
袁隆平带领的湖南农科院是全国育种队中的王牌军。他们尚且如此艰难,其他科研队伍的情况就更差了。据了解,在数百个育种单位中,只有极少数有简单的种子精选仪。经常是种子收获后,打包回内地再进行分析、检测,以选出最好的亲本。
1995年,农业部曾计划在海南建立一个大型的南繁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包括南繁育种基地、种子加工厂、肥料厂、科研中心、农业引种示范园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但因种种原因,至今这个“国字号”工程中的大部分子项目均告流产。科研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限制了南繁作用的发挥。
尴尬之三:外热内冷
南繁是中国种业抗衡外国的一个制高点,但其优势却从未得到有效利用。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年主要农作物种子的需求量约为1600万吨,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蛋糕”。美国先锋、孟山都、杜邦、法国利玛格兰等世界知名种子公司都对这块巨型“蛋糕”虎视眈眈。
中国要在新一轮种业的抗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发展。海南是全国育种优势最明显的区域,南繁是全国育种地最为集中之地,但时至今日,这种优势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韩国、越南、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农业专家和制种企业已经盯上了海南的制种优势,但我们自己却没把它当回事。
为进一步发挥南繁的作用,应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南繁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建议,在三亚建立中国种业高科技产业基地,将三亚建成中国农业的“生物硅谷”和国际种业的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其科技和产业优势。
但愿,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南繁报道:辉煌背后的尴尬
- 时间: 2002-07-18 09:00:1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