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经济时评)经济学家别出馊主意
  • 时间: 2002-07-02 08:24:0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
  •   “9·11”事件后,美国反对党指责该国总统布什事前得到了有关信息却不采取行动。布什辩解说,收到的各种信息的确很多,但都很模糊。尽管如此,布什此后还是吸取了教训,时不时就给国人来个恐怖袭击警告,搞得美国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信息的海洋里。但这个社会,还是到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此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人们会归罪于垄断信息封锁消息的人或组织。所以,布什之类的就学得很乖。他清醒地知道,封闭了信息,那是封闭信息者的错;而把所有信息都尽可能地公开,不仅是政府的义务,也是减轻自己责任的一种方式。至于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如何鉴别真伪如何做出判断,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的确,面对完全一样的世界,每个人的信息渠道不一样,每个人的分析和判断也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分析和判断,又成为新的信息源。

      不久前,北京某报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国家城调总队的调查显示,居民收入状况与消费倾向呈反比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收入阶层虽有支付能力,但其消费意愿很低,未能成为启动内需的主体,呈现出“高收入,低消费”的特征。

      专家认为,鉴于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人群掌握着80%的居民储蓄,他们的消费潜力可观,各地应改善消费供给,营造良好的消费和投资环境,有效地扩大这批先富群体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导作用(见2002年6月14日《北京现代商报》)。

      我把经济学家只把富人视为启动内需的主体的这种短视称为“经济学家目中无人”,眼里只盯着钱,只盯住“增长率”和“增长点”而无视底层民众的存在,这样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炮制的经济学是不会给社会带来真正福音的!

      这几年,此类经济学家没少出馊主意。什么教育收费啦,两套房是小康啦,汽车消费啦等等,想方设法刺激富人消费,企图以此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可事实证明,一个最明显的后果是:消费政策和投资倾向都盯住高收入者的钱袋时,他们的消费并没有因此大幅度增加(毕竟消费是有限的),低收入者的生存空间却因此受到某种程度的挤压,比如它带动了医疗、教育、住房等各“基础消费”行业的全面收费和价格上扬,而这些方面又如上文所说的没有全面开放市场,仍属于垄断半垄断地位,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者不得不加紧捂住钱袋子。两相比较,内需不是增加了,反而收缩了不少。

      各级政府的信息渠道比别人多,信息资源比别人丰富,但它同样面临着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这需要智慧,有时更需要勇气。据新华社消息,不久前国家领导人问策经济学家,12位与会专家学者就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经济走势发表了意见,重点就“三农”、财税、金融、进出口、国有企业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对策发表了看法。据说,一些近年来颇具知名度、常常替富人代言的专家学者却并不在受邀之列。

      人的选择,也就是信息的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在信息本身,而在对信息的取舍和判断。我们既要让聪明、智慧的脑袋浮出水面,不至于被信息之水淹死,也要时不时潜入信息的最深层,触及社会发展的最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