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省农科院就本报的“南繁报道”召开座谈会,该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反映,在海南从事制种业,难度较大。用水稻所所长孟卫东的话说就是:在夹缝中生存。那么,是什么挡住了农科院的“育种之路”?
省农科院是我省农业科研力量较为集中的单位,其属下的瓜菜所、水果所、水稻所、花卉所、旱作所等研究所都可繁育种子种苗,而“农科院系”的种子却不多。
水稻所是省农科院制种量较大的单位,年制种量25万公斤左右。但全省一年两造水稻种植面积高达600万亩,其中杂交稻占280万亩。而25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只能供应种植17万亩水稻。
瓜菜所每年的种子繁育量也不到2万公斤,只能种植10万亩左右。而海南全年瓜菜种植面积超260万亩。
省农科院全年靠销售种子种苗创收 300多万元。而湖南、广东等内地农科院一个研究所的种子繁育量就可创收二三千万元。
据介绍,2002年4月新的《种子法》实施之前,农科院主要承担新种子的选育、引种、示范、推广任务,制种并没有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况且,农科院长期没有种子销售权,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种子产业的发展。
海南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制种业壮大的主要原因。记者了解到,农科院“种猪项目”全年的科研经费3万多元,仅够购买一头种猪。省农科院院长黄礼光说,由于科研经费投入短缺,使一些制种工作者急功近利,只想“拿来”外地的种子,养成了可怕的惰性。久而久之,掌握不了先进的技术,技术体系建设也落后于其他省份。
海南制种业成本高也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因为地价、劳力费用等较高,海南制种业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省农科院瓜菜所副所长梁振深说,在海南繁育1公斤椒类种子,约需600元,而内地一些地方仅需300元。内地的一些科研单位也仅把海南视为育种“加代”基地,只利用海南冬季的光温优势。
制种业基础条件欠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我省一些育种专家说,从事种子繁育,不只需要自然条件,贮存、加工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应具备。海南天气较为炎热、湿度大,一般情况下,所育的种子必须当年消化,否则存放的时间越长,发芽率就越低。
黄礼光说,省农科院已提出一个全新的生存发展理念:农业增效,农科院增收;农民发财,农科院发展。据悉,省农科院拟从全国招聘高级人才,加盟海南的种业科研队伍。
但愿几年之后,海南农科院会掌握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种子。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什么挡住了海南的"制种路"
- 时间: 2002-07-22 10:19:25 作者: 吴钟斌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