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经济时评:货币供求重在平衡
  • 时间: 2002-07-30 08:25:00    作者: 忻愚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
  • 货币政策大概是今年最具争议的政策之一了,自年初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关于货币政策紧与松、货币供应量多与少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之中。

      有意思的是,内部争论也已公开化。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基调是,目前的货币政策是合适的,货币供应量是适度的,中国人民银行非银司司长夏斌的言论却与之不同,他认为,真正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贷款增长率远赶不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企业货币资金相对偏紧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讨论的深入,货币政策是与非的轮廓似乎渐趋清晰,货币政策的问题不在于紧与松,货币供应量的问题不在于多与少,而是资金供给的不平衡。东部资金富裕,西部资金紧张,大中城市资金相对宽松,县级城市、农村资金相对缺乏,所谓的优质企业被银行争来抢去,中小企业却求贷无门。资金供给不平衡,似乎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又可归结于金融市场的不健全,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这个细分市场上缺少服务供应者,而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过小和不健全,也阻碍了资金的流动。找到了问题所在,也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调整利率政策,迫使商业银行增加西部、农村、中小企业贷款。

      如此,是否就一定能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否就一定能解决资金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提出这样的疑问是有道理的。股市给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是让他们发展实体经济,可大量的上市公司将募集来的资金或富余资金投资于股市和债市。上市公司热衷于委托理财,有着一时找不到好项目等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是为了追逐短期资本利得。背后的原因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制度缺陷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说白了,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

      要说中小金融机构,中国并不少,目前约有88家城市商业银行、3240家城市信用社、11500家农村信用社。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不仅数量上可观,分布也相当广,几乎遍及中小城市和农村,那他们为何未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问题还在体制。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看起来是股份制或合作制,产权制度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好,实际上他们存在与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问题,要么一股独大,要么产权不明晰,都为地方政策所控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动力和经营能力。货币政策信号传导不畅,是在商业银行层面产生了梗阻,背后的问题也是体制所致。所以,资金供给失衡、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本问题是产权制度、是体制。显然,如果产权制度不进行有效的改革,即使完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资金配置的效率也难以明显提高。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的成功经验,尤其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水平未能提高到应有水平的时候,围绕资金配置所进行的体制改革更需循序渐进,但现实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上半年7.8%的GDP增长水平很是喜人,其中,出口和外商投资作出了重要贡献。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退税,但据有关专家预计,上半年已基本用完了全年的退税预算,下半年的出口因此而会受到抑制。2001年8月份以来,利用外资合同额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当年增幅为10.4%,较前7个月下降了35.4%,今年前5个月利用外资合同额的增长速度更下降到了7.29%。如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GDP增长速度将受到影响。如果出口和外商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下降了,我们拿什么来保证GDP的快速稳定增长呢?而后面还有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GDP的增长去应付。所以,产权体制改革应当尽快地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