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好销,有人便说:“种得太少了。”农产品滞销,有人便道:“种得太多了。”“种多种少问题”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海南农业的难题。如何看待“种多种少问题”
今年夏天,海南荔枝遇上“大年”,获得丰收。但是,货多价贱,荔枝也卖到了“地价”。在饱尝便宜、美味的鲜荔之后,有人又开始“慷慨陈词”,牢骚满腹:“海南种的也太多了。”“种多种少问题”一时又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些年,人们常常议论海南“种多种少问题”。农产品好销,有人便说:“种得太少了。”农产品滞销,有人便道:“种得太多了。”“种多种少问题”由此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海南农业的难题。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可以发号施令,号召群众大种某种经济作物。可是,“天公不作美”,这些农产品,时常价格暴跌,时常卖不出去,屡屡出现“甘蔗过剩园被烧、木薯过剩树被砍、菠萝过剩果腐烂”的情形。不过,那时有计划经济作“挡箭牌”,还可以号召单位和个人吃“爱国菠萝”、“爱国甘蔗”和“爱国木薯”,多少减少一些损失。如今,实行市场经济,农民可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可是也屡屡出现“价格暴跌,卖不出去”的状况。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单位和个人再也不吃“爱国产品”,农民只好“吃不了兜着走”,白白遭遇重创。每逢此时,人们往往又会议论起“种多种少问题”。这些议论,真让海南从事农业的人们感到迷茫:“这地如何种才好呢?”
其实,“种多种少问题”恰似一道哲学命题,要用哲人的眼光,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农产品卖不出,从表面上看确实是种多了,但从深层次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这里有运输问题,也有保鲜问题;有营销问题,也有加工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信息问题……比如,如果销售市场扩大了,种得多一些也不觉多。如果销售市场缩小了,种得再少也觉多。又比如,如果有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做依托,海南农产品就不是种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你想想看,海南目前种的椰子不少了吧,可如果全部给海口罐头厂,能加工几天呢?海南目前种的芒果也不少了吧,但如果有一些大型果汁加工厂,又能加工几天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南目前热带高效农产品的种植规模还不够,产业集中度还不够,竞争力还不强。只有做大做强热带高效农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增强海南经济的实力。这正是我们学习贯彻省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应该思考的问题。
“种多种少问题”的出现,也多少反映我们市场信息不灵的问题。目前,海南缺乏全省统一的权威农业信息网络,省内农产品销售信息和种植信息不灵敏,不能预知市场,无法进行有效调控,耕作者往往凭感觉决策,“什么赚钱种什么”,要么一哄而起,要么一哄而下:西瓜赚钱,抢着多种,结果出现“价格暴跌”的惨状;香蕉亏本,干脆少种,结果又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美景。这几年,海南冬季瓜菜及香蕉、芒果等农产品价格此起彼落就是明证。当然,这里有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销售信息和种植信息,那么产品卖不出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种多种少问题”也会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种多与种少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政府如何引导。这里,有三个问题可能需要突出研究:一是如何建立海南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利用信息网络,寻找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的总量平衡点,制定种植指导计划,让农民依据市场需求安排种植面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如欧洲一些国家农业部门或协会,每年都发布种植计划,农场主或会员按计划种植。二是如何建立海南农产品的销售体系。应以建立海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海南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并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促销产品,努力扩大海南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三是如何加快发展海南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促进种植,不断扩大农业的产业规模。总之,如果引导好了,多也会变少;如果引导不好,少也会变多。这就是市场经济给政府出的一道难题,如何逾越,就看我们的行动了。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如何看待“种多种少问题”
- 时间: 2002-07-31 10:45:4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