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国家计委研究报告:三大动力支持经济继续向上
  • 时间: 2002-07-04 08:21:1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证网    点击:
  • 从五月份出来的统计数字来看,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延续前两个月的特征,即工业、投资、出口加快增长,而消费增长相对疲弱,前者是短期政策力度加大和外部环境改善的结果,后者表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强,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动力工业、投资、出口

      五月份工业、投资和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它们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的继续回升。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12.9%,增幅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1.8和2个百分点。工业加快增长一方面与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有明显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受外贸出口的显著回升所带动,5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5.3%,比上月加快6.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2.5个百分点。

      当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23.9%,尽管这与前几个月相比增幅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了强劲增长的态势。本月投资增长的回落主要是由于技改投资增幅(3.2%)的大幅下降,而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回落也起了一定作用,5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长32%,比上月和一季度分别回落了10.4和4.2个百分点。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建投资增长则继续加快增长,5月份基建投资增长28.2%,创近三年多来的新高,增幅比上月和一季度分别加快6和7.4个百分点。

      出口已明显摆脱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落态势,当月出口增长率达18.4%,从净出口和规模两方面推动了经济增长的回升。1-5月份净出口额达1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净增近30亿美元,同时,出口规模的继续扩大对工业、投资和消费均有间接的拉动作用。

      问题消费不足、物价走低

      在工业、投资和出口强劲增长的同时,今年以来消费增长却一直相对疲弱。1-5份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率为8.6%,比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5月份消费增长率为9.3%,主要是受“五一”黄金周这一季节因素的拉动,其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回落1.8个百分点。我们注意到,今年表现较强的几个经济指标(工业、投资和出口)均与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国债项目加快实施和世界经济开始明显复苏)有关,这些因此都是短期性的。相反,反映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却一直增长较为乏力:一是前两年消费增长的回升(分别达9.7%和10.1%)主要是受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积极财政政策、7次降息、连续增加公务员工资等)的影响,随着这些短期政策效果的集中释放,消费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回落。这正说明,目前消费快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远没有形成。去年中期以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所显示的通货紧缩趋势加强实际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然反映,近几年在所有的宏观经济指标中,只有这两项指标总是呈一致性,今年前5个月,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放慢1.7个百分点,相应的物价水平下降0.8%,5月份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同时物价水平下降1.1%。二是民间投资增长长期乏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消费增长不足。因为:消费不足,意味着已经形成的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难以改变,必然导致物价水平不断走低,企业即期效益和预期收益率下降,从而抑制民间企业投资增长。近期人们一直难以理解的经济增长回升而通货紧缩却不断加深现象,可以由此找到答案,即前者是由于短期经济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外部环境趋于明显改善所致,而后者反映了经济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因此,我们认为,近几年来通货紧缩总是挥之不去或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消费需求存在内生性不足问题。

      造成消费增长内生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1)失业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既减少了即期消费,又使收入预期下降。(2)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显著扩大,可以说目前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时期,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大大抑制了农村消费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今年1-5月份城市消费增长9.6%,而农村消费增长仅6.7%,两者差距2.9个百分点;5月份城市消费增长10.8%,而农村消费仅增长6.8%,差距扩大到4个百分点。(3)主要是受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问题,对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消费率低是由于投资率高,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不高,近期最明显的是反映为城市建设成本过高(这实际也反映了城市化的成本过高,如城市道路设计粗糙导致频繁改建、翻修,以及城市规划不合理等),使得GDP的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却无法用于消费;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由于价格长期偏高以及其他政策性限制而难以加快形成,使得消费结构升级不顺利。东部地区特别是一些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直存在消费率明显偏低的问题与此有很大关系。如目前上海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其消费率长期不足45%,北京、浙江、江苏及山东等四省市不足50%,广东省稍高,2001年为55.2%,而2001年全部平均值为60.6%。这就是说,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不足,而且是越发达的地区越是消费不足,虽然两者性质不同,但两者却相互形成明显的制约关系,发达地区消费不足,使得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受到限制,使主要为国内需求生产的中西部地区产品市场变窄,东部地区投资率过高也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样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不足,也大大限制了东部地区生产能力的发挥,并强迫其不得不依赖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外部市场。(4)近几年公共品价格的任意性地大幅提高也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

    力。如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品价格每年都呈两位数的增长,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这种攀升不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质量提高及需求增加所致,而纯粹是一种“虚涨”,这必然导致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放慢。

      对策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在消费,只有充分地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真正持续有力。我们建议:一是政府要把工作的主要职责(特别是近期)放在增加就业上,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私人企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通过适度降低城市投资率(以效益提高为前提)来扩大消费。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不仅可能增加社会可支配的消费资金,而且可能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三是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住房价格和激活住房二级市场,真正增加大众的住房消费;加快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小汽车逐步进入大众家庭。三是一方面继续提高对教育、农村医疗及其他公共品的政府投资,同时加强对公共品(包括垄断产品)的价格监管,坚决遏制教育、药品和医疗服务及水电费的乱收费或乱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