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陕西:果品农工联手打造出甜蜜事业
  • 时间: 2002-07-08 08:23:1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咸阳市的果农,可以说,经过了一个大喜又大悲、悲去喜渐生的心灵震荡历程。

    说他们大喜,那是1999年前,那时的苹果市场,今天回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不说红富士,就秦冠,每公斤2元,甚至3元,市场俏得不愁销,果树成了摇钱树,许多果农自己都不相信果园里能生出那么多的钱。然而,到1999年春节前后,果价来了个跌停板,商品红富士,每公斤最低卖到0.6元,而秦冠更惨,每公斤最低跌至0.16元,就这,还没人要。这时候,咸阳市的苹果面积共182.6万亩,总产156万吨,其中秦冠46.6万亩,总产63.6万吨;而礼泉县呢,苹果面积就达34.9万亩,总产达55.38万吨!其中大多是秦冠。无情的市场,无疑对果农进行了挑战,也对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个考验。咸阳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了形势后,立即决定:狠抓优果工程,尽快淘汰过时品种;发展龙头企业,解决果农后顾之忧;大上时令鲜果,以名优新特取胜。

    果园面积全国第二、产量雄踞全国第一的礼泉县,对果品发展,重新洗牌。他们坚持北部山区以苹果为主、南部原区以酥梨等时令鲜果为主的原则,果断地进行了果品布局调整和品种更新。尤其对苹果,逐渐将秦冠淘汰出局,采取高接换种等技术,使礼富1号、皇家嘎拉、粉红女士等名优品种,闪亮登场。从1999年到现在,累计更新品种近20万亩。他们还按照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分别在骏马、史德等乡镇,建成了8500亩沙红桃、2000余亩红提子葡萄、8000亩黑李、5000亩石榴、1000亩樱桃等时令鲜果基地。

    为了让果农在有限的黄土地里赚到更多的钱,咸阳各县区市还向农民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果品技术。仅礼泉县,从1999年至今,累计给苹果套袋26亿个。全市累计给水果套袋96亿个,仅此,给农民增收6亿多元。

    咸阳市十分理性地在果品上的大变革,又让果品成为农民甜蜜的事业。礼泉县建陵镇凉东村,过去有秦冠300亩,1999年收获仅24万元。当他们将秦冠一古脑儿更新为皇家嘎拉后,收获120多万元。史德镇雪村的果农杜伟超,他的红富士套袋后,每公斤售价3元多,比普通红富士的价格高一倍还多!7亩果园,收入7万多元!

    就在果业结构大调整的同时,咸阳市在果业形成产业链方面大做文章。

    产业链条上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销售。

    咸阳为经嬗变而使面貌和内质均发生变化的苹果,再度在市场领风骚,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乌鲁木齐、昆明及南宁、满州里等城市,共投资60多万元,举办了咸阳市果品促销会。他们以召开新闻发布会、散发精美画页和宣传单以及在各媒体发布广告等形式,在当地掀起咸阳苹果风暴。不仅使咸阳苹果在当地名声大振,两次共促销苹果达40多万吨。许多农民在销售上,还有惊人之举。史德镇阜家庄村民白志龙,租机向广州销售油桃的壮举,成了全省新闻。据介绍,咸阳市已形成有规模的果品专业市场59个,年交易量37.5万吨,年交易额5.8亿元;有中介服务组织1456个,年销售苹果96.2万吨,销售额9.2亿元;市县在外地共设销售窗口204个,年销售苹果73.5万吨,销售额过10亿元,全市推销人员已达5.7万余人。咸阳苹果正是通过这些销售渠道,走向全国,并走向东西亚、中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

    果业产业链的继续延伸,便是加工。近几年,咸阳市采取多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果品龙头企业,仅果品加工厂,就达7家。富安、海升、通达等5个果汁厂,年生产果汁能力7.6万吨,可消化昔日农民扔掉的苹果60万吨,这些果汁厂,不仅给果农每年增收2亿元,同时,他们在获得可观利润后,便要扩大生产规模,对原料进一步的需求,这又带动咸阳农民为其栽种专用果。通达果汁厂已同彬县达到协议,在3―5年时间,在当地建成5―10万亩澳洲青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