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中介组织和商业银行三方共同构成银行业的监管力量,三者之间沟通与合作才是监管走向长期性、可持续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日前,由法国德莫斯集团、国际金融报社和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现有监管体系下金融业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研讨会上,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沈斌作了专题演讲,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全面和系统的风险管理
作为曾经多年负责人民银行地区监管的官员,沈斌对于现有人民银行的监管体系有着充分的认识。他表示,尽管“巴塞尔协议”从资本、风险加权和标准化比率等方面提供了银行业监督可供借鉴的国际惯例,但人民银行的监管仍较多采取行政化手段,怎样促使在资本金充足的条件下给予商业银行更多自主权,是人民银行今后要走的路。对此,沈斌认为,首先央行的监管要有透明度。增强透明度,对市场本身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约束。
其次是全面的风险管理。沈斌指出,虽然国际上较常见地采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但数据表明,衍生产品占不良资产风险管理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信用资产所占比例。因此,人民银行更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合理的,同时应当全方位地对商业银行的所有风险进行监管。
银行业监管的三支力量
具体论及现有监管方式的改进时,沈斌认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适应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强监管者之间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三方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换。人民银行的联席会议制度就是很好的范例。另外,监管的重点应放在银行内控的有效性上。只靠人民银行单一主体是不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执行和控制同样显得举足轻重。人民银行可以更多地委托会计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甚至是商业银行本身的自律等。人民银行、中介组织和商业银行三方共同构成银行业的监管力量,三者之间沟通与合作才是监管走向长期性、可持续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宏观调控仍面临挑战
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现行货币政策仍主要在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未来经济继续增长和银行业逐步开放的趋势下,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沈斌认为,首先是银根的取向问题。中国现有财政中债务比重为2.7%,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财政风险明显变大,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则是在弥补财政赤字。货币供给的
增长从14%提高到20%的同时,不良贷款之类的风险和通胀的压力也明显上升,这无疑是对银根取向的一大考验。
其次是利率的市场化问题。加入WTO以后,外资进驻,不可能长期维持固定利率。现行的做法是,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先扩大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利率的浮动采取先贷款后存款,先人民币后外币,先农村后城市的措施将接受市场的检验。另外则是如何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这又同当前资金的结构性矛盾联系在一起,两者同时并存。
众所周知的是几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仍高达26%,同时为控制风险,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现有情况下,银行惜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县以下的区域等资金需要又难以满足,农民贷款难问题较为突出。看来,为适应不同经济主体的资金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和健全现有的银行体系和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的良性循环,并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加入WTO条件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应对竞争才是对金融业制度创新的真正挑战。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金融监管如何适应后WTO环境
- 时间: 2002-08-01 08:21:39 作者: 金朝晖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