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兰·巴德,一位在国际经济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这位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的学者,是英国近30年来财政金融政策发展的见证者和设计者之一。这次他应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邀请访华,在北京和重庆向人们阐释了英国30年财政和金融改革实践的得失,并与中国的专家学者一起谈美元、论欧元,评说国际金融市场。在紧凑的日程中,巴德抽出时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巴德谦虚地自称他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但对中国的发展和悠久历史都有浓厚的兴趣。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国家,同时她正逐步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因此很多有关中国的话题都强烈地吸引着我。比如,中国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出现的变化?中国如何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等等。”
4年前曾来过中国的巴德感受到北京的巨大变化:“这里出现了更多的新建筑,更多的汽车……北京无疑是个正在继续前进的繁华大都市。”由此,巴德预感到中国的整体发展之势。他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正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说起中国将面对的挑战,巴德联想到英国产业的转型。他说,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对待不利的一面。要实现一些企业的转型肯定会付出代价,重要的是要让市场来最终决定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继续壮大,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收缩甚至淘汰。“在英国,我们曾浪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来保护一些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最终我们失败了,这些企业还是走向了终结。而我们浪费的时间和金钱,本可以用于被淘汰企业人员的再培训和帮助企业转型”。他认为,转型领域的前景就在于新企业的出现和新型企业行为的实现。
巴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都不情愿淘汰现有的企业,认为应该保护它们,但却没有想到这些企业消失后,还会有新的企业加入进来。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决定的是如何针对大形势进行企业的转变。巴德强调:“不要认为我们一定要保存、保护现有的什么,应该考虑哪些领域是应该改变的,如何为转型后的领域创造最佳的发展机会。在英国,一些行业的转化是由外国企业来实现的,如进口国外的大米、日本汽车,等等。新企业到来,新的就业随之产生。”
话题联系到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巴德提到了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他说,改革的进程虽然尚未完成,但是过去一年的种种考验证明,国际金融体系已经变得更加鼓舞人心、更加健康了。比如,在拉美尤其是在阿根廷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它没有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蔓延。此外,亚洲很多国家没有受到美国经济下滑的过分拖累,中国保持了高增长,韩国、新加坡等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迅速回升。这说明虽然世界上各经济体间的依存程度正在加深,但随着国际金融体系逐步走向完善,随着全球大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比上个世纪80年代更加明智,人们可以成功地渡过难关。
巴德一再表示,他不赞成有些人到别人的国家进行短暂的访问后就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他说,“我理解你们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与英国迥异。但是我们国家近30年的经历与你们国家也不是完全不同,英国的教训是可以让中国引以为鉴的。首先,经济转型应当是渐进的,我认为中国目前正是这样做的,这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变化中的体制,并减少犯错误的风险。英国财政金融领域的变革如果走得慢一些,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的一些问题本可以不那么严重。其次,政府在实施其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理解变革的意义和后果。”
巴德最后表示:“我很支持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最令人鼓舞的是,中国人在学习如何成功地利用新体制。在当前世界经济因美国经济下滑而不甚景气之时,中国经济保持着高增长速度,这对世界经济来说是重要的贡献。”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英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迈向新阶段
- 时间: 2002-08-13 08:20:13 作者: 吴绮敏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