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提出,在关税壁垒、配额限制越来越受限制的今天,绿色壁垒成为进出口贸易中最锋利的“杀手锏”。目前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技术壁垒越来越多,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很大。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绿色壁垒融复杂性、隐蔽性及合理性于一体,目前它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已远远大于传统的贸易壁垒。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环保的概念、意识及经济技术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因而一国的检验标准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很难说清。世贸规则出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考虑,承认技术壁垒合法性,但反对苛刻地滥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何为合理使用,何为滥用,很难说清,因为它涉及太多的技术因素和国情差别。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对于食品进口,许多国家更加重视。1991年,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定了标准。对不符合规定者,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禁止、限制进口等种种限制和惩罚性措施。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
最近,我国因绿色壁垒而被退货甚至赔偿的案例增多,有水果、蔬菜、动物源性食品等,这其中有的确属产品标准低,有的则是变相的贸易保护。
如果能把产品质量做到无懈可击,并时刻跟踪出口目标国的检测标准,随时调整产品,便会避过这些壁垒。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有些甚至连正常的检验检测都通不过。这说明,我国的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差距还很大,农业生产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以对香港的农产品出口为例,目前,内地农产品出口总量还不到港澳市场进口量的20%,内地经香港转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额在10%左右。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至今还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使得活猪、活鸡、冻肉出口非常困难。加上农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陋、保鲜和装潢水平落后等,也限制了出口贸易和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一方面进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阻力,面临“两头受挤”的不利局面。此外,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没能放于重要位置,检验标准也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有近60种认证体系,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进一步放开,外国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更加容易,这使得本来就供给过剩的农产品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面对严峻形势,农产品要想改变现在的局面,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施全程管理及检测,确保食品的标准和质量,积极促成农产品向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打通农产品的“绿色通道”。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跟踪国际标准打开“绿色通道”
- 时间: 2002-08-21 08:16:38 作者: 何为 来源: 《市场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