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标准”备受关注缘于两个背景:一是入世以来日益增多的农产品贸易纠纷,二是出于对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担忧。但舆论普遍认为,农产品标准的落后是由于“规定太少”,似乎只要相关部门下发“一纸公文”,便可大功告成。来自市场的实践认为,这不过是一厢情愿。本期我们采访的是祝俊明,38岁,现为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认为,只有市场发育成熟,标准才会水到渠成―――
记:都说农产品的标准意义重大,举个实际例子。
祝俊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纠纷,由于标准问题而引发的案例是比较多的。就国内农产品贸易市场而言,这个问题也没解决。比如我们看到一些信息,白菜这儿3毛一公斤,那儿7毛一公斤,你说哪家贵?一般来说,肯定是后者。但是7毛的白菜是经过预冷、加工的,烂叶全部没有,大小一致,它用塑料膜包装,从菜地至厨房的损耗控制在2%之内;而3毛的看起来便宜,但20%在批发的第一环节就损耗了,在二级批发环节再剥掉20%,真正能到消费者嘴里的那部分,单价可能就不止3毛钱了,可能要成8毛了,那哪个算贵?这只是农产品标准体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标准的不统一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与国外贸易的纠纷就更不用说了。
记:市场对标准要求有哪些?
祝:市场对标准的要求首先有商品的质量标准,如新鲜程度、甜度、各种农药化学成分的残留等,是一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规定;二是要有利于流通、快速交易的不同流通环节的包装标准,如各种包装的组合、重量单位。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以多少单位包装分割单位合理,现在还未形成一个明显的脉络。还有整个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批发到零售全流程的保鲜要求。这些标准最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包装标准体系、品牌管理等等。我们公司属下的布吉和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推行的是农产品按“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的要求确保农产品交易的高效规范。
记:是不是农产品标准由政府部门制定出来,大家都执行就能大功告成?
祝:这有个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过程,不可能那么简单,也不符合规律。标准形成的规律是―――从市场需求中萌生,再到政府部门统一认可并执行的过程,其中市场是主导力量,政府要发挥引导协调作用,从市场中提炼共性的东西,在提高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常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萌生阶段,规模是标准产生前提―――不只是生产的规模,特别是流通的规模。我国有许多“土特产品”,如江西天然产的松子油,有营养价值,口感也非常好,但量不大。如果量不大,推广价值就不大,标准制定影响面积小,对整个行业影响也没什么意义。自产自食,就不需要标准。农产品只有大规模转移拥有主体,才会产生标准需求。规模越大,对标准的需求和依赖也就越大。
第二阶段,为减少差异,统一标准应运而生。规模越大,产品差异度就越大。差异度过大,卖家买家都会感到不方便,影响效率,就会要求统一标准,如每次都用100斤的袋子包装,还要透气,都用编织袋。根据农产品的物理特性、产品质量、等级差异等一系列的要求就出现了。
第三阶段,标准的吸收提炼过程。标准在市场中切实可行,各环节尝到甜头时,那就要提炼固定下来。除了本区域外,还要顾及各个地方、上下游,搜集、汇总、筛选,从约定俗成上升到明确统一的阶段。在所有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最困难。如果没有前两个阶段,你坐在办公室制定标准,无论如何也定不出来,参照物也没有,因为在现实中本身就没有的。
第四阶段,就是标准推广。如果标准是切实可行的,推广会使原有规模进一步提升。这些标准要到现实中去检验,如流通效率、标准实行的占有率是否提高了。如果市场认同,就成功了,如果不是内外部环境变化,就不要再胡乱调整了。
第五,提升品牌打市场。品牌是商品各种信息的汇集,包括了产地、生产方式,需要达到什么指标。品牌包括的内容是完整统一的,甚至带有区域特色、内涵文化甚至一个企业的文化。
当然这几个阶段不是完全隔离的,有些是相互交叉同时进行的。提炼过程中去推广,再反馈,再巩固,再推广。循环往复,不断完善。
记:我国农产品标准当前的问题是什么?
祝:我认为我国农产品标准还处在形成规模和提炼阶段之间。我们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已经有了,流通规模还需要加大。标准的提炼也在进行之中,市场上也正在形成区域性的、零散的标准。但还未成为一个体系。
我们与国际农产品标准的差距很大,现在政府规定和市场上通行的农产品标准,基本上是“两张皮”。也不能说政府没制定标准,但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被市场接受推广的不多;而市场中的各种主体也在逐渐尝试建立应用标准。这两者之间目前需要一种有机结合。国外正是通过标准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
记:国际上已经有一些通用的标准,我们能否直接“拿来”?
祝:对外出口中,有些是必须按照人家的标准生产。但就我国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引进过程。
国外标准的形成也难以逾越前面指的几个阶段。外国标准是根据本地规模需求、上下游流通形势决定的。如外国许多是农场生产,全部是超市化销售,那些标准甚至与运输过程的机械化程度、集装箱、冰箱保鲜仓的尺寸相配套。
美国葡萄协会主席来中国曾感慨,我的葡萄为什么能卖全世界?你们的葡萄太容易烂了嘛!我们从采摘前就要考虑保鲜问题:打药、除虫,就像女儿出嫁一样。夜间采摘可以保水,所以摘完后马上送到0度的冰水浸泡,再吸水干燥,包装后进入冷库。这些流程都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超时的就销毁或改做酿酒。这就是我们的一整套标准。其实我们从选种时就考虑不要水分太大的品种,我们协会成规模、成体系,必要时得牺牲一下消费者的口味。
所以,国内简单地标准移栽,可能会成本很高,而附加值不高;或者推而不广。要从生产链的全流程考虑,不能简单拿来某几项强行推广。
记:行政部门制定标准应该注意什么?
祝:在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要面向全国范围,但实用性可能会打折扣。对局部来讲,他们会考虑更现实,比如一个主产县、一个批发市场,那些交易比例非常大、效率和效益都比较高的品种,他们自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有可能与全国性标准产生差异。但这个矛盾一般被忽略了。
要借鉴和吸收基层的信息,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标准可以先提炼出来。尽量去吸纳一些龙头企业或者批发市场制定的标准,政府部门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符合中国的国情,充分考虑上下游、中间环节。
同时,制定标准要考虑眼前实际,便于推广;也要考虑发展的趋势,把框架打好,不能只迁就目前状况。
市场是最后的检验者:如果推广过程中提高了效益,则市场上会很快地推广;如果相反,则会产生抵触;如果经济效益没有多大变化,那就会按照惯性维持原来的方式,推而不广。所以应该采取以市场需求为主与政府认证确立标准相结合的方式。
记:有观点认为,一些东西最终形成是个结果,不是由于规定。而是先形成结果,再去认同。农产品标准是否就是这样?
祝:完全赞同。农产品标准的建立,与药品之类的标准不同。药品是科学规律客观决定的,比如如果过量就会有过敏反应,需要一个权威部门来规定和发布。而农产品标准的形成不是一个权威部门来决定的,或者说不是某级政府一厢情愿的决定。权威是由市场主流形成的。适应这个主流的就会被认同。包括农产品经济制度的变迁,也符合这个规律。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农产品标准不来自规定
- 时间: 2002-08-22 08:20:2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