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出口:面壁之时图破壁
  • 时间: 2002-08-28 08:24:46    作者: 刘伟 周吉仲    来源: 新华社    点击:
  • 入世至今仅半年多,我国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被发达国家一个个无情的绿色壁垒搞得措手不及,农产品出口要闯关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记者最近在山东、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农产品出口大省调研发现,绿色壁垒固然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另一表现形式,但我们也非常迫切需要深刻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抽检到批批检

    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进口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由抽检变成了批批检,而且检验标准也有所提高,如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一项,最多时检测指标就有200多项。

    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损失惨重。山东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水产品、蔬菜、禽肉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多年名列全国第一。据山东省外贸厅副厅长阎兆万介绍,今年年初,欧盟停止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直接影响山东出口创汇3亿美元,全省兔肉库存积压达2500吨。浙江水产品和蜂蜜等动物源性食品出口一直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受欧盟封关影响,仅今年一季度全省就减少出口创汇1亿美元。

    优势产业并不优

    加入世贸组织前,业内人士从成本角度普遍分析认为,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小麦、玉米等土地资源型农产品面临的冲击大,而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有比较优势,机遇很大;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另一现象,正如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马金涛所讲,我国农产品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等劣势抵消了。

    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杨鲁勇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绿色壁垒虽有贸易保护的因素,但我们农产品自身质量也确实不过硬,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种蔬菜时大量使用禁用农药、化肥,生产水产品则时常投喂各种药物,不少肉鸡都是用添加剂和药物催起来的,一时半日改变不了,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国检测标准和手段提高后,这些品质差的产品便现了原形。

    出口检验岂能流于形式

    采访中,不少企业主认为,我国当前农产品出口检疫检验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安丘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兆初说,目前我们的产品检测既没有统一标准,技术也不过关。企业主们还反映当前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用过高,周期长,有时还走过场。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卫东对记者说,一般检测一个蔬菜品种10项指标需要交费一二千元,超过10项指标可以优惠。通常检验结果要花一周左右时间才能出来,但保鲜蔬菜等不了一周。因此,国内检验往往只是收费,并没有达到检验的目的。企业交了检验费后,拿着交费凭证就可以到我国海关顺利报关、通关了。出口农产品检验点太少也是企业主们抱怨的一个现实情况。

    说管管不全,说不管又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件事,日本农林水产省一个代表团来我国,曾向有关部门提过一个问题:有关农业的合作贸易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这个问题在国外答案很明确,但我们却因体制不顺,有关部门对此难以明确回答。

    “这种说管管不全,说不管又管的现象,是制约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评价说。

    俞认为,对政府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挑战是对农业管理方式的挑战。我国目前的农业外贸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甚至互相争权,管生产的不管贸易,管贸易的不管生产,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些干部建议,我国应加快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外贸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对外交涉的能力和水平。

    滞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许多企业主向记者反映,目前我们的信息反馈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国家加快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以便为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