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办实事 赢民心――加来农场党委实践“三个代表”活动纪实
  • 时间: 2002-08-30 08:25:3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本报记者 林菁 通讯员 邓文辉 邹国际 吴仕章)加来农场党委心系职工冷暖,把“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顺应民心”作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真心实意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职工的水、电、路、房等热点问题,以真情换来了民心,换来了全场干部职工的安居乐业和对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腔热情。

    挖井引水 解决职工饮水难

    该场兰联作业区有13个生产队,地处边远丘陵地区,常年严重缺水,职工饮用水十分困难。尤其是五队,全队有30多户人家,长年饮用的是一口临近水稻田边的旧井,由于长年失修,雨天时,山水和河水及田水渗透;旱季时,井水严重短缺,职工需要半夜三更起床排队等水,职工对此怨声载道。1999年,杨云飞场长到该队检查生产时,听到队领导反映这一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和职工家中察看了解实情,当即拍板给五队挖一口井。行动就是最好的回答。很快一口投入4万多元的机井和水塔相继建成,并安装了水管,使职工饮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

    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全场职工饮用水问题,近两年,农场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先后为兰联区13个生产队挖机井,使每个生产队职工都饮用上了自来水;投入10多万元,为场中学挖一口100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该校50户教职工和1000多名学生的饮用水问题。去年底,农场党委请来一家甚测队,通过科学甚测,又投入15万多元,钻了一口深120多米的机井,新旧两口机井轮流输水,满足了场部干部职工及附近职工的正常生活用水。

    照明工程 圆了多年盼电梦

    实施“照明工程”,是该场党委造福于民的一项民心工程。2000年《海南日报》一篇《盼电 50年》的报道,反映了加来地区自海南解放以来,仍有一半以上村庄未能拉上照明生活用电的情况,引起了该场党委的高度重视,并把这一问题摆上党委的议事日程。

    兰扶村是该场的革命老区村庄之一,由于地处僻远,长期的用电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去年党委书记符耀庭到加来机场部队联系,很快将一条长400多米的低压线拉到了该村。随后该场最大、人口最集中的兰奇区,经场领导与在该区投资建砖厂的老板磋商达成协议,通过以地换电的土地承租,即农场以优惠的价格出租土地给老板建砖厂,老板负责把电拉到兰奇区。去年底,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高压线终于拉到兰奇区,使600多户职工圆了多年的盼电梦。以此为契机,农场又为群令村等10多个革命老区村庄解决了照明用电问题:投资20多万元,对中学、医院等重点单位的线路进行了改造。如今全场用上照明电的农村已达到59个,覆盖人口达2.1万,占全场总人口的92%。目前,该场又借全省农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通过多方求助,有望在短期内实现全场照明电气化。

    道路工程 筑路引资求发展

    俗语说:“路通财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场职工逐渐将原来“稻、稻、薯”的 传统耕作模式改变为“稻、稻、瓜菜”的新产业模式后,冬季瓜菜生产逐渐成为职工脱贫致富的主产业。近几年来,全场的冬季瓜菜种植面积已达1.63万亩,其产量和质量也扬名在外。然而大部分村庄交通条件差,成了发展冬季瓜菜生产中的一道障碍。龙江村前不着区,后不靠镇,进出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泥路。去年有一客商欲承包该村30多亩荒地,但因交通问题扯皮。场领导经研究决定,立即将4000元承包款返还该村,并挤出5000多元,修起了一条1600米的平坦大道。近几年来,农场已先后投资建设了以场部为中心两纵两横约64公里长的场区主道,改善了场部与所属10个区镇的交通枢纽。各村还采取集资的方式,修筑环村公路。目前,已有平乐村、敦隆村、群令村等10多个村庄修筑了环村公路。畅通无阻的道路建设,引来众多客商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 首战告捷,该场的决策者的信心更足了。此外,该场投资8万多元,铺上了宽8米、长820米的环场沥青公路;投资19.6万元,兴建了长490米、宽10米的镇财路;场部加来镇上的几条主要街道淤泥积水,职工行走不便,场党委深入街区调查研究,发动职工集资修路,基本实现了小城镇区域内道路水泥硬化。紧接着农场又把整治环境卫生作为落实“道路工程”建设的一项措施来抓。他们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开展各种义务劳动,大力治理环境卫生,拆除影响环境卫生的杂物和乱搭建的障碍物,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舒适、整洁的场所。

    安居工程 使职工安居乐业

    去年9月,场长杨云飞带队到沧浪区抓公购粮征收,他从区领导的汇报中了解到,该区沧浪村孤寡老人陈启利氏仍居住在一间只有半截土墙、三面篱笆、摇摇欲倒的破旧房子里,心情十分沉重。从沧浪区回来后,他当即找来建筑公司领导,交代为陈启利氏老人盖一间房子,力争在国庆52周年那天迁入新居。在杨云飞的督促和建筑工人的努力下,陈启利氏老人如愿地在国庆节这一天搬进了新居。

    职工居住条件差,一直是困扰农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农场把实施“安居工程 ”作为职工安居乐业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他们采取“农场出一点,区队出一点,职工出一点”的办法,共筹集资金215万元,在机关和基层配套建房64套4312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 职工的居住条件;投资180多万元,先后为场中学修建教师楼,为兰联一队等6个生产队建集办公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室,修建和装修了兰联区部、派出所和场部办公楼,使干部职工的生活、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今年,农场党委又把改造橡胶生产单位职工住房当作一项为职工办实事,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计划在年内投资100万元,对兰联区13个生产队和机关的危房进行改造,解决121户职工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