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着重发展随时随地适合的多种产品或某几种产品的专业生产,生产项目趋向专一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农业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它标志着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它不同于“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农业产品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区域化。
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具有纵横交错、多环节特点,构成了农业经营的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的完成,所要求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根据对国内外有关资料和我国实际的研究分析,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产业化是以商品性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的商品率越高,商品量越大,才有大批剩余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反之,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兴办农产品加工业。所以,实行农业产业化,要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开始,这是先决条件。
我国目前农产品商品率还相对较低,除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地一些经济基础好的农村外,一般可为社会提供的农产品还不是很多。因此,在这些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目前主要任务是尽快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要增加农业总产量;二要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减少农村人口,降低人口增长速度;三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好、商品率高的作物和品种;四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目前农业内部讲,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单一的种植生产格局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实现我国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2)加工能力。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大,就生产方式而言,它是独立于农业之外的一个产业部门,但就生产内容来讲,它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和延伸,是联结农业初级产品与消费市场的中介环节,体现并影响着生产发展和市场供应。也就是说,它作为生产的范畴,通过对农产品的初、深、精、细等不同层次的加工,可使农产品多次增值,各种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它作为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结环节,对流通的制约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间部位,其加工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整个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也将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只有通过发展新的农产品加工业,更新改造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益,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运输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不是为了本企业的消费,而是为了全社会的需要,就是说必须使产品流通于社会,才能实现加工创造的价值。由于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不在同一地区,从企业生产场地到消费单位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就需要由集中到分散和分散到集中的位置转移,因此只有借助运输来完成商品的位置转移,才能保证商品流通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运输,商品流通渠道就会堵塞,就不能达到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也会被打乱。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三分之一的县城、大部分农村没有公路,农村生产力的长期落后,使交通闭塞,道路不畅,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各行各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的交通运输大为改善。在交通运输领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成份发展的兴盛势头。但就目前而言,农村运输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线路与运输工具不相适应;二是运输能力低下与商品产量的增长不相适应;三是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第一,根据农村的特点,逐步形成以公路为主的多层次、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农村运输业结构。第二,正确处理运输设施建设与运输工具发展的关系。加强运输设施建设,扩大路面,提高公路等级;兴修公路、增加公路密度;整治航道,加快码头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充分发挥现有运输工具的作用。第三,调整运输工具结构,形成多种方式的运输网络。农村公路的运输主要是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汽车运输,逐步改变车辆不合理的状况,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4)销售市场。可以说,它决定着农业产业化整个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经营目的的最后手段。可以说,它决定着经营效益高低,制约着生产规模的大小。
销售市场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培植建立国内销售市场,就是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批发商业,完善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机制功能,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有序运转与交流畅通,及时灵敏地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开拓国际市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百多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贸易的历史证明,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不与其它国家发生贸易往来,而要长期独立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同一国之内是统一的产品市场一样,整个世界市场也是一体的,建国以来的我国经济发展道路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对外贸易的商品交换不应当受国界的限制,这是社会大生产与国际分工发展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沿着商品经济轨道前进,这种质的飞跃,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必须走向世界,这是不能逆转的历史趋势,并将强有力地改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格局。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由于充分利用国内农业、农村劳动力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使我国的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够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保持良性循环,得以更快的发展。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因素
- 时间: 2002-08-30 11:06:37 作者: 张建国 董焕朝 来源: 农科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