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益于地利,水果成为我省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但必须看到,在生产、销售、科技、品牌以及经营等环节,我们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海南水果产业受到的冲击将更大。
在WTO背景下,在地利基础上,如何将我省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距离,值得探讨。
今天,本版特别推出专题调查,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不足,更希望从中找到对策。―――编者
海南独特的资源条件造就了水果产业的“百果园”,全省共有29个科、53个属的水果品种,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其它地区所罕见。由于全年气候温暖,许多水果均可常年生产,大部分水果的上市时间明显早于国内其它地区。目前,我省水果种植面积从1987年的65万亩增加到2001年的222.1万亩,增长 241.69%,水果产量从1987年的14.7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40.2万吨,增长853.74%。
但是,与世界上其它水果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效水果产业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美国超过半数的水果、果仁、果汁都来自加州。目前加州葡萄年产值是24亿美元,草莓8亿多美元,柑桔7亿多美元,其中17%的葡萄、29%的柑桔、12%的草莓出口国外。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水果、坚果和蔬菜类产品价值近10亿美元,大部分就是来自加州。
我省果品产量虽大,但高档优质水果比率不高,市场售价低竞争能力差;果品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严重缺乏适于加工的优质原料品种。同时,由于水果采后处理环节薄弱,果品多以原始状态或初级加工状态进入市场,采后损失严重。面对国内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产品的冲击,水果产业真正高效的路还有一段距离。
“产品≠商品”以销定产有待形成
“去年别人免费送我50亩香蕉苗种植,我没要。要是种了,今年可就发大财了。”在海南投资农业开发的黄先生谈起今年的香蕉价格后悔不已。
2000年广东、广西香蕉遭受自然灾害较少,2001年海南香蕉一上市就遭遇与他们的竞争,市场价格极度低迷,果农损失惨重。由于受香蕉价格低迷的影响,2001年全省各地普遍减少了新种香蕉的比例,当年全省新种香蕉25万亩,比2000年全省新种香蕉34万亩减少26.5%。2001年广东、广西香蕉遭受台风,损失严重,今年海南的香蕉价格行情一直较好。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单一分散的果农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生产经营盲目性很大。上年某种水果价格低迷,农民就减少第二年此类水果的生产,什么水果上年价格高,第二年就生产什么。由于热带水果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香蕉从定植到收获要1年时间,菠萝从种植到抽苔要18个月到22个月,生产上的“一窝峰”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要么货多价低,要么价高无货,果农眼睁睁地错失规避风险或增加收入的良机。
因为无力抵御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果农经常成为果品市场波动的最大受害者。
对策:有效地避免水果由产品到商品市场波动的风险,关键在于优化我省水果资源配置,构建适合海南实际的以销定产的水果产业生产经营格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专家建议,一方面政府应早日组织专家制订符合我省省情,并适应水果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详细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品种,对缺乏市场竞争力、果品质量差的果园进行更新或淘汰。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确保果品以销定产渠道顺畅,积极探索现代果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运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建立完善的以销定产、购销代理制等果品现代营销机制,开辟全面性的水果运销“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好看≠好卖”品质有待优化
现在人们对水果的要求更加注重水果的口味和外观,强调水果的营养功能、美容功能。
由于缺少统一协调的水果生产管理组织,我省水果不仅生产没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标准,对于上市出售的商品果也没有标准来规范其外观和内质。
在栽培过程中,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果园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对质量的控制,生产出来的水果果型丑、色泽差。
特别是近年来,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片面高产,一些果园大量施用化肥和采前灌水,为了争取产品早日上市,许多果园超量使用化学激素制剂,致使水果品味正、营养成分降低、品质普遍下降。除了老天免费给予的上市早优势外,许多品种水果的品质甚至不如内地省市的水果。
由于品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省整个热带果业资源的优势潜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大多数水果品种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只好一直以价格优势苦守着热带水果市场的大多数份额。
加入WTO后,如果仅仅只是靠价格优势来维持市场的份额,则很有可能给进口水果以可趁之机。
对策:充分利用热带光、热资源,进一步强化海南水果的品质优势,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一个包括技术标准、农药残留监测、果品卫生安全、质量认证等系列内容在内的果品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建立良种基地,加快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的建设。必要时考虑设立海南水果品种改良基金和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水果的品种与结构优化。
“开花≠结果” 科技兴果有待加强
澄迈桥头镇亚珠庄园从1993年开始种植龙眼、荔枝,由于缺乏龙眼种植技术,到了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几百亩龙眼树依旧含羞不“放”。多年来,庄园主人四处向专家求教,一直未能找到医治良药。苦于无奈的庄园主人2001年准备砍伐龙眼树,转向荔枝种植。此时恰好遇上了台商叶朝宗提出承包部分果园。
叶朝宗从外地购来有机肥对果树施放,并配合进行喷灌、剪枝等全方位管理。今年3月,他采取台湾先进的瓜季节龙眼催花技术,给龙眼喷上一种催花剂药物。日前,叶承包的400亩龙眼全部开花结果。环岛采访海南的水果生产基地,各市县的均可发现类似亚珠庄园一样多年不开花、开花不结果或是开花多结果少的水果基地。
试验表明,在海南,同样是5年―6年树龄的荔枝园,高产园亩产可达500公斤―600公斤,低产园100公斤,低产园的产品成本为高产园的6倍,怎能达到高效呢?同样种植的“台农一号”芒果,高管理水平生产出来的芒果果大、外形美,基地收购价可达10元/公斤公斤,粗放管理生产出来的芒果甚至达不到商品果的要求。由于体制和传统习惯的原因,长期以来,我省的水果还停留粗入型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式的水果种植方式,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
对策:提高水果科含量是今后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中心工作,要围绕提高果品质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到果园,全面提高我省水果产业的科技水平。一是要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技术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二是要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势、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品牌≠资产”无形资产有待挖掘
近几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均组织芒果企业奔赴北京、上海,选择繁华地段举办以芒果为主的大型热带水果促销活动,“昌江芒果”的品牌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金煌”芒果最高价卖到20元/个,一般的“台农1号”也卖到了8元/斤,均为基地收购价的2倍以上,昌江的果农已经初步品尝到了水果品牌的甜头。
商标代表水果的形象,形象好的水果商标是一种有很高价值的无形资产。纵观国外水果生产,大部分的水果都有商标,特别是外销果,均严格按照标准对内质、外观和包装规格进行要求和检验。加入 WTO后,大量的外国水果涌入国内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果品市场,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用名牌去打动消费者,用名牌去占领和巩固市场。实施水果产业发展名牌战略,是我省水果产业向深层次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助推器。
对策:构建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体系为基础的产业链,以名牌的规模效益增强我省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效地提高水果产业的经济效益。一是调整区域布局,发展一批适应国际潮流的绿色果品基地,树立我省的绿色果品名牌,打造一批特有的优质水果品种,打出独特的“海南牌”。培育、扶持一大批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名牌水果产品群体。二是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一大批果品深加工、精加工的名牌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大中型非农业企业进入我省水果领域,较快形成一批有很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使果品名牌开发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产品≠产业” 产业化经营有待完善
“在国外没有经过处理的果品是不可能上市的,从营养成分、色泽、形状、口感到包装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我省大约只有5%经过了商品化处理,其余的都是未经清洗、分级、包装等程序即直接投放市场。”在海南长期从事进口水果批发业务的夏先生不无感慨地告诉笔者。果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是提高果品上市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采摘后包括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链运输等内容的规范配套流程,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到100%。长期以来,我省传统水果生产重视采前栽培、病虫害防治,却忽视采后的商品化处理,致使水果在采收、分级、包装、运输、贮藏、批发、零售过程中的损失相当严重。许多海南特色水果如芒果、荔枝、红毛丹等的产后贮藏运输体系尚未形成,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规模小,由于缺少冷藏和保温运输设施,冷链系统尚未建立,绝大多数果品仍在常温下运输,损耗严重,果品出口创汇能力低下,高产与高效不同步。
对策: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生产家庭经营的水平上培育果业中介组织,既保持了果农家庭单独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为果农提供规范的生产管理技术和销售加工服务,能使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省水果产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果业中介组织的组织领导,逐步形成以产业划分的自上而下的中介组织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健全其功能,使中介组织不仅成为技术交流的组织,还要成为资源共享、经营互助的实体,能真正代表会员和广大果农的利益,起到聚集配套资源要素,组织协调行业行为的功能,在应对洋水果的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高效水果产业路有多远
- 时间: 2002-08-07 10:08:4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