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买断生产成本债转股 救活三亚木材厂
  • 时间: 2002-08-09 11:10:3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本报讯 (记者林书宣通讯员易家凡) 三亚木材厂在实施债转股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技术创新,企业重现生机。最近,这家企业顺利完成转制,成为我省继大广坝水电站之后第二家成功实现债转股的国有工业企业。

    由省农垦总局、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海南亚龙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成立的当天就收到了一份厚厚的礼单:三亚木材厂在去年实现利润603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创新业绩。上半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 4605万多元,销售收入4536万多元,产品的产销率达100%,实现利润278万元。

    被国家列入“中国100家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的三亚木材厂,自1990年建成投产后出现多年经营性亏损,1999年底负债2.5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4%。如今,该厂不但止住了亏损的脚步,而且产销两旺。

    买断生产成本,机制创新显活力

    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是三亚木材厂的两大主要产品,但近年来市场价格从最高时的每立方米1650元和2700元分别降至去年的960元和 1430元。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该厂首先从创新经营机制入手,从1999年起就开始实施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实行生产成本买断决算的经营新机制。

    采取生产成本买断决算的管理模式,车间与车间之间变成了买卖关系,使原来从不关心生产成本的职工开始处处讲成本、时时算成本。

    该厂在大宗设备的购置和煤、木材等原材料的采购中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去年,该厂在新上一条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和议标相结合的形式,节省投资220万元。与此同时,该厂还将技术含量不高的投料段和供热车间上煤出渣段等生产工段由职工投标承包,每月节支2万多元。

    生产成本买断决算的经营新机制,激活了该厂的生产经营,其生产成本一路下降。2001年,刨花板和中纤维板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比上年下降2.3%和6.2%,全年的各项成本及管理费用就节支928万元。今年上半年,这两项的生产成本又比去年同期下降8.7%和9.2%。成本的下降带来的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原来的严重积压转变为畅销珠海、深圳、广州等地。

    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降成本

    三亚木材厂的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近两年来,该厂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攻关小组,不断对设备进行国产化技术改造,不但提高了技术含量,而且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刨花板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后,国产化达55%,使运行了10多年的设备完好率大大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经技术改造后,年生产能力从3.9万立方米提高到5万立方米。

    在进行设备改造的同时,三亚木材厂还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对其它工艺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降低成本。他们与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同投资兴建的循环流化床粉尘燃烧装置,建成了我省第一家生物质气化发电站。该站不但每天处理粉尘40多吨,从根本上治理了粉尘污染,而且还变废为宝,每年可提供发电量400万度,年增加效益30万元。该厂还成功研制解决了将部分砂光粉尘、裁边碎料、板皮作为原料生产刨花板的工艺技术难题,每月节约原材料成本6万多元。近两年来,该厂共完成设备、工艺技术改造 100多项,年可增收节支300万元。

    成功债转股,体制创新增后劲

    三亚木材厂是海南农垦利用世界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兴建的,沉重的债务是造成该厂亏损的原因之一。2000年,该厂被国家经贸委批准实施债转股后,9200多万元的银行债务转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本金。

    债转股促使了三亚木材厂经营体制的创新,他们在各股东的支持和减轻银行债务压力的情况下,采取集资、联合等多种经营形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自去年以来,先后新上了三大项目:投资500多万元,于去年6月建成了年产1.2万吨的甲醛生产线,半年就生产甲醛5349吨,节约制胶成本118万元,年底又对该生产线进行扩产,使其目前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产品不但满足了自己所需,还可外销;投资近3000万元,再上一条年产4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该项目将于今年8月投产;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该厂已投资120多万元,在乐东抱伦农场建立了3000多亩的小叶桉种植基地,在乐东福报农场的2万亩小叶桉种植基地也正式启动。三大项目的上马,为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