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加工企业国际化需解决的问题
  • 时间: 2002-09-10 08:12:5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大批量出口国外,其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尤其是果蔬深加工成品,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对果蔬深加工成品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先天”的不足,国际化经营之路有颇多的沟沟坎坎需要逾越。

    去年我国加入WTO后,在相关义务承诺和分享规则赋予的权利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化问题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截至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6%,其中食品工业产值8434亿元,占工业产值的9.8%,农产品加工业出口额为764亿美元,全国外贸出口额三分天下有其一。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形势却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农产品占80%,而我国只有20%,发达国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0%,而我国不到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倍-3倍,而我国只有80%。

    近两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就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较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加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则要更具体和现实。提升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没有近路可走,必须一一加以化解。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现实是,可供选择的优质、专用的“原”字号农产品明显不足,远远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农产品资源普遍存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专用性差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民存在卖难,农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适合企业深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材料”短缺,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知名品牌的开发。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弱,企业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与国外恰恰相反,我国大量的人口在农村,多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维,形成了点多线长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农民一家一户劳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不能对接市场,农产品生产存在盲目性。组织起成千上万的农民为加工企业提供“原”字号农产品,成本大大增加,加之企业员工多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而来,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生产效率低,从而会抵消掉一部分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企业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亟待更新与提高。在我国,除部分大型企业外,多数中小加工企业存在技术研发滞后、工艺传统陈旧、装备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高,导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 较差。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重田间生产,轻农产品的再加工,造成加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美国每年仅用于食品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制经费就达10亿美元之巨,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投入几近于零,直接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反倾销恐怕是影响加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又一“拦路虎”。大葱、大蒜、蔺草席以及速冻蔬菜遭国外反倾销诉讼的事件时有耳闻,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出口量猛增,国外农民和相关商户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手段,设置种种政策障碍,阻消我国农产品加工品的正常出口,跟我们打打贸易战;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初始,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明显经验不足,人家拿你产品有农药残留说事,甚或随便找个理由,有时你还真没脾气。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恐怕还与我国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完善不无关系,目前,有关产品的相关认证在我国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等许多种,但是缺乏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认证标准的接轨,企业不能很好地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需求生产,产品竞争力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