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动手术”农垦胶业欲脱胎换骨
  • 时间: 2002-09-13 10:54:0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在3年内,将现有的87家橡胶加工厂调减为16个,用子午胎胶和浓缩乳胶取代目前的主打产品SCR5。这是近日刚刚通过专家组论证的海南农垦《天然橡胶加工布局及产品结构调整规划》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根据《规划》要求,农垦完成此次调整需要投资2.8亿元至2.9亿元,需要重新安置3970名职工,使一大批农场从“自产自销”变成纯粹的原料提供者。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调整,农垦即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农垦为何一定要做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原因很简单,就是农垦天然橡胶加工业的布局和产品结构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

    据了解,农垦共有92家农场,可是却有87个橡胶加工厂,几乎是每场一厂。去年,全垦区生产干胶20.47万吨,平均每个厂生产2348吨。其中,产量最高的不过8000吨,最低的只有区区几十吨。不少加工厂地处山区,远离交通干道,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农垦上下都认识到,现有橡胶加工布局最大的弊病在于缺乏规模效应,由此带来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重复相互压价,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污染治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在产品结构方面,世界天然橡胶最大的“消费者”是轮胎制造业,而制造轮胎最佳的橡胶材料是子午胎胶。

    根据调查,目前全世界子午胎胶使用率已达85%以上,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 100%。环球同此炎凉,近年来,我国子午胎产量增长迅速,去年已达3188万条,占轮胎总产量的31.6%。可是在农垦目前的产品目录里,不适合用做轮胎生产的SCR5约占75%,子午胎胶却几乎没有。是缺乏技术吗?实际上农垦早在1994年就已掌握其生产技术。天然橡胶消费中,浓缩乳胶是另一个需求量大,效益相对较高的品种,然而农垦目前浓缩乳胶的产量也只占总产量的10%。

    农垦目前的产品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进口橡胶趁机挤占国内市场。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类天然橡胶98万吨,已远远超过国产胶总量。

    既有资源,又有市场,只是因为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合理而不能获得应有的收益,那么,对不合理的布局与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当然势所必行,而且越快越好。

    按《规划》调整后,农垦将形成16个规模较大的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将提高到34.24万吨,单个工厂的年加工能力将是目前的10倍。规模提高了,诸如提高质量、改造技术、改善管理、治理污染等问题解决起来才有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形成16个加工中心的基础上,农垦还将积极组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橡胶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橡胶加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产品结构方面,调整后,子午胎胶的年产量将达到16万吨,占总产量的46.7%,浓缩乳胶的产量也将提高到15.2万吨(折合干胶9.12万吨),占总产量的26.6%,形成两只有力的拳头,在国内外市场一争高低。而SCR5等落伍品种将被大幅度限产。

    在专家论证会上,一位农垦负责人坦言,对垦区橡胶加工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行大幅调整,是农垦橡胶加工业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位专家则认为,经过这场大“手术”,农垦橡胶产业将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