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田“思变”的启示
关于海南省南田农场群体脱贫致富的调查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调查组
海南农垦南田农场是一个以经营橡胶为主的国有企业。自1952年组建以来,一直经营单一的橡胶种植业。从建场至上世纪70年代末,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1.5亿多元,是国家投资的4.28倍,是全国垦区年产橡胶第一个超过3000吨的农场,荣获国务院嘉奖令。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成分单一,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自80年代末以后成为海南省的特困企业。一个拥有11000多名职工的国有企业,到1990年底,干胶产量由过去的年产3000多吨锐减到800多吨,年亏损额达500多万元,负债2000多万元。农场困难到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去,只记账不兑现,危房接近5万多平方米,贫困职工已经达到90%以上,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许多职工背井离乡去寻找生路。从1988年开始,一年走500多人,四年下来,有2000多人举家外迁,另谋生路。南田从一个对国家曾经有过贡献的企业变成全国农垦十大亏损企业之一,并名列海南农垦五大贫困农场之首。
自90年代初以来,经过10多年改革,南田农场不仅摘掉了贫困亏损帽子,而且全场职工充满信心地向小康方向奋战。去年二三月间,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分别到南田农场视察。南田农场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结构和科技进步,坚持走群体维护、群体扶贫、群体致富的改革之路,使贫困农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实践,得到了江总书记和尉健行同志的高度赞扬。江总书记视察南田农场之后,南田农场改革发展的成功作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那么,南田农场究竟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呢?
启示之一:体制创新坚持民主决策,广大职工的支持为改革注入了活力。10年前的南田农场,机构臃肿,部门繁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新的领导班子认为,体制改革不先行,不从体制的创新上为农场的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农场就难以走出困境,职工难以脱贫。要从体制改革入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模式,真正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关键是要让广大职工理解改革的全过程,了解这种改革有利于农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场职工的脱困和长远利益。基于这样的思考,场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动和依靠干部群众,坚持民主决策。农场把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农场发展规划,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让职工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坚持做到:多数人不同意不强行实施;少数人思想不通,党政工分工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对来自职工的合理意见,吸收和补充到改革方案之中。为了发动职工群众参与支持和投身农场的改革,场长彭隆荣组织全场职工召开大会并亲自作了《我们正在做的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的报告,分析了南田农场的兴衰历史,勾画了结构调整后的光明前景。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改革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农场的体制改革顺利实施。首先将19个科室精减为6个,机关干部由118人缩减到67人。彭隆荣带头将自己的妻子从机关精减了下来,以减少来自机关固守“铁饭碗”的阻力。紧接着农场发动干部和职工在搞活机制上下功夫,将原农场的7个作业区改制为10个分场,全部成立党委。全场实行“切块管理,分级承包,调整产业,抓好自营,搞好治安,发展经济”的24字方针。提出并实施了以农业、职工自营经济、橡胶三大项目开发和以芒果、橡胶、畜牧农业、旅游为主的四大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把职工自营经济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变单一的橡胶为芒果和反季节瓜菜,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多种经营,正是依靠农场干部职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使南田农场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启示之二:深化改革坚持农场职工总体受益,农场的各项改革措施符合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使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南田农场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农场大多数职工受益,坚持带领职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说,把职工作为改革的动力,而不是甩包袱。朝着这个目标,农场决定在所有制结构上大胆进行调整,为职工的共同富裕提供机制上的保证。90年代初期,农场“一大二公”的体制使企业不能“起死回生”,使职工不能摆脱生活困境,领导班子认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是农场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且是职工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这种认识,他们从农垦的实际出发,组织、引导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场所有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体制的改革一开始并不是被所有人所能理解的。土地要承包到户,集体经营了几十年的橡胶树要砍掉,由职工个体经营改种芒果,不少人犹豫、彷徨、困惑,甚至联名写信上告,强烈要求上级领导制止砍树和分地行为。场长彭隆荣认为,当职工还没有认识到时,不宜草率和操之过急,工作更应该深入细致,创造必要的条件让职工转变观念。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彭隆荣带领班子首先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山地,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深入宣传,对持不同意见的职工群众一户一户做工作。转变干部职工观念;二是制定优惠政策,三年不收管理费;三是干部带头,并把好地留给职工;四是建立扶贫基金,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启动支持。 1992年,第一批承包改种芒果的干部职工经过三年艰苦奋战,产值翻了几番,原来种植橡胶每亩收入不足300元,改种芒果和反季节瓜菜后亩产达到几千元。特别是1996年特大台风使橡胶林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沉痛教训,使全场干部职工对发展芒果和反季节瓜菜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等待观望的职工纷纷前来要承包土地,就连过去反对甚至离开农场到外地谋生的职工也纷纷举家回迁南田农场,要求承包土地种植芒果。农场积极进行了规划和妥善安置。短短几年,职工自营经济在南田农场得到迅速发展,全场90%的职工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农场在改革发展初期提出职工脱困的“一块果园、一片菜地、一群家禽”的构想基本实现,农场人人搞自营,户户有专业的场区氛围初步形成。2001年在种植业的发展上,仅芒果一项面积就达31000多亩,面积和产值分别是1992年40.5倍和170.6倍。职工当年靠芒果收入,达到5万元的就有565户,6至10万元的105户,11万元以上的16户。截止2001年底,场内职工已先后盖起“芒果楼”、“瓜菜楼”1000多栋,一些职工还买了小轿车,全场已有四万多平方米危房得到了改造。职工自营经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棘手问题,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启示之三:发展不忘贫困职工,妥善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职工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使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农场认为,改革越深入,困难职工群体问题越突出,他们眼前也最困难,尤其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承担改革成本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他们把农场300多户困难职工群体的扶贫放到与深化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1999年,农场出台了《开展联手扶贫实施方案》,把贫困户、特困户和无房户作为扶贫的重点和对象,决心用2至3年时间,使100户贫困户脱贫。通过发展以热带高效农业为主的职工自营经济,使贫困职工的劳均收入超过 3000元;争取用一年的时间,解决100户住茅草房职工和100户无房户职工的住房问题,使户均达到30平方米以上的砖瓦结构住房。按照这一目标,农场领导班子发动党员干部开展“一帮一”联手扶贫活动,与180多户困难职工近800多人次结对子,他们中有不少人已摆脱贫困;对困难职工户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造血性”扶贫。比如:小额贷款给予资金扶持,无偿提供种苗,免征管理费等;对无子女户的老职工,农场建起养老院,全部养起来,由工会和医院负责,进行集中管理和服务,使之生活和医疗得以保障;对遇到特殊困难的职工及时帮助解决困难。1998年,年仅36岁的黎族干部林儒庆患癌症去世,农场帮助其家人安排料理后事后,及时资助他的子女解决读书问题。2001年10月,职工关宏英三个儿子去水库游泳,不慎被库水吞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差点将关宏英夫妇击垮。农场及时慰问并拿出1.2万元帮助关宏英进行了输卵管接通手术。农场领导班子始终认为,必须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发展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改革越深入进行,越不能忘记困难职工,这不仅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责任,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南田农场心系职工,处处为职工着想的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支持和推动改革已经成为农场职工的自觉行动。
启示之四:坚持科技创新,为农场职工的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撑。南田农场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产品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不仅仅带来挑战,而且为职工致富提供了机遇。善于把握这种机遇,必须要引导广大职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使南田农场的优势在国际大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并且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场从实际出发,首先探索走农场与科研院相结合之路,进行种植业技术研究和推广。1998年,南田农场成立了科技领导机构和芒果技术协会,之后,农场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作筹建芒果研究所,形成芒果技术辅导网,队队有技术辅导员,年年有技术辅导讲座或辅导课;其次,农场加大了科技资金投入。聘请热作院和农科院专家为技术顾问,大力推广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神泉牌”系列芒果;再次,农场对橡胶和其它农作物进行改良,实行示范种植;经过10年的努力,南田农场已经从单一的橡胶种植地,发展成为今天的“一城五地”,即有“神州第一泉”之称的温泉旅游城和30000亩优质芒果基地、30000亩橡胶基地、3000亩科技花卉种植基地、5000亩无公害反季节瓜菜基地、10000亩水稻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2001年2月,江总书记视察南田农场时称赞说:“用科技管理果园的路走的对”。南田农场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质芒果示范基地和“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神泉”牌芒果连续5年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其中台农一号2001年1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果菜大赛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果王”。农场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已初步实现了用橡胶这个“泥饭碗”换来芒果、旅游和高效农业三个“金饭碗”的预期目标,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去年,农场生产总值达到6100万元,比1992年增长了2倍;社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同比增长1.4倍;职工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 1873元增长到10271元,提高了5.4倍,提前实现了海南省委提出的“三年收入达到万元”的目标。农场创利124.6万元,甩掉了亏损帽子。2001年,农场获得了海南农垦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盈利、自营经济劳均收入“三个第一”。
未来的南田农场将通过实施“神州集团战略”、“科技名牌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及“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把农场做强做大,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农场把共同富裕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职工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决心为让绝大多数职工实现一份产业、一份股份、一栋楼房、一辆小车“四个一”的目标作出新的努力。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省南田农场群体脱贫致富的调查
- 时间: 2002-09-16 04:31:4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