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西南部新崛起的产胶大户
  • 时间: 2002-09-29 09:45:46    作者: 海南农垦报记者陈彰 通讯员高升盛 范晓全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按地区大致划分,海南垦区西南部的农场应该是在东方、乐东、三亚等市县的境内。按产量大致划分,年产干胶3000吨以上的农场,也应该算产胶大户了。

    地处东方市并与乐东县、三亚市交界处的广坝农场,自1999年起,干胶产量就超过了3000吨,2000年产量3540吨。今年至8月底止已生产干胶1943吨,如果最后的4个月无特大的自然灾害,全年可望生产干胶4000吨!这一数字,冷不防将广坝农场推上了垦区西南部地区农场“坐二望一”的位置,并且跨进了垦区产胶大户的行列。

    如果以1998年产量为基数,广坝农场从1999年开始至2002年,4年增产干胶将达到1500吨。这些年,橡胶开割树并没有增加,而且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开割树更新还减少了一些面积。广坝农场场长谢瑞城说,要解释这一现象,其实并不复杂,即加强管理使然。

    橡胶加强管理必须从“头”抓起。

    何谓从“头”抓起?谢瑞城将“头”分解为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起点,从基础工作开始抓起;其二是指根部,即橡胶树头。一字二解,有新意。

    橡胶管理的起点是“两病”防治。广坝地区的气候比较复杂,在大广坝水库区内的生产队,由于受水库蓄水调节,土地比较湿润;而水库区外的生产队,风大沙多,土地比较干旱。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气候的影响,橡胶物候很不整齐,容易诱发白粉病和碳疽病的流行。因此,抓“两病”防治,在广坝并不轻松。春节期间,正是“两病”的多发期间,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迎的时候,农场生产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动起来了。他们在场领导的带领下,分头在各作业区建立“两病”观察站,生产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骑摩托车到各观察站巡视,掌握发病动态。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配制药品,分发到各生产队进行突击喷洒,把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近三四年来,广坝的防病及时准确,没有出现过橡胶大面积病害流行的情况,基本按时开割。特别是今年,防病的投入适度加大,防病的时间提前,防病的措施有力,橡胶物候出现多年少见的好景象,在4月5日前就陆续开割。生产技术部门跟踪观察,严格割胶技术规程,老化一株开割一株,老化一个树位开割一个树位。对能割不割的树位和胶树,分别采取漏割一个树位干部和胶工同扣20元,漏割一株胶树同扣0?5元的制度。既控制住了未达开割标准的胶树不准投产,把住技术关;同时又确保大面积胶树如期开割,干胶生产旗开得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5月开始,尽管遇到春早,但生产仍然接连告捷,到7月底,干胶产量已比上年增产500多吨。

    其实,广坝农场干胶能够持续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肥足。

    这几年,广坝农场的生产开支主要是买肥料。1999年,是广坝农场近年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这年春节,场长东借西贷才勉强让职工过个平稳年。橡胶开割后胶价又一路下跌,经济压力把农场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场长决定,咬住牙关也要保生活、保生产。保生活首先要保胶工的生活,胶工的劳务费不准欠,不准拖,一分不能少,超产的要及时兑现。此精神一传达,1999年是胶工上岗最整齐的一年,割株落实得最好的一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胶价的下跌,胶工的流动比较大,在一些生产条件比较艰苦的偏远单位,出现了胶工不足的现象。为此,农场作出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补足胶工,不能丢弃一个岗位,不能漏割一株胶树。对外吸收新鲜“血液”,到一些劳动力富余的省份招收新胶工,凡新来的胶工给予路费、安家费和适量的工具费补贴的优惠,并给他们腾出住房和提供其他生活的方便,让他们一来到生产队便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迅速投入生产。对内实行“人尽其才”,让部分退下来的还有割胶能力又愿意上岗的老胶工重新操刀,他们根据自己的体力,适度承包,不要求满岗。鼓励身体素质好、割胶技术高的胶工多承包割株,让树位向割胶能手相对集中。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年来胶工不足的矛盾。随着胶价的上扬和劳务报酬的提高,胶工队伍也日益稳定。满员上岗自然实现满员产量。

    保生产首先要让橡胶有足够的肥料。每月的干胶产品款一到,场长就立即兑现理财计划:发工资、买肥料。1999年,拉回来的化肥1000多吨。施肥时看准雨天,组织全场200多名干部打歼灭战,90多万株开割树平均每株超过1公斤,并保证不漏一株。此后的几年,农场的经济逐步好转,对橡胶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化肥从1999年的1000多吨到2002年的1800多吨,开割树每株的施肥量达到了2公斤。化肥增加幅度之大,在广坝的建场史上是少见的。

    广坝农场大部分橡胶林段地处干旱地区,橡胶园里的飞机草较少,土壤的有机质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农场通过发展剑麻生产,将剑麻加工后产生的大量麻渣施进橡胶肥坑。据观测,麻渣因为经过了机器的粉碎,很快腐烂发酵,有机质的含量很高,是很理想的有机肥。农场给每株开割树的有机肥投资是施麻渣要达到10公斤。在偏远的生产队,装运麻渣不方便,但橡胶的有机肥也下死指标,生产检查有机肥不达标的,不予验收,不兑现投资。至于肥源,由各生产队的领导去想办法。在偏远的二十队就属于这种情况,队长杨清会说,他们队没有牛群,但解决有机肥也有办法,全队有半数职工养羊,十多群羊年产羊粪60多吨,全部由生产队收购施到开割树上。羊粪基本没有杂质,效果非常好。

    化学肥量足,有机肥质优,这是近年来广坝农场橡胶施肥的特点。因此,尽管这些年开春都遇干旱,但由于橡胶树前期生长得好,增强了耐旱能力,对产量的影响不是很大。谢瑞城场长说,在开割株数总体不变的情况下,4年来干胶能够持续增长,如果橡胶树没有充足的养份,就是用压榨机去压榨,也挤不出这些数量的胶水来。

    在割株不变、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量的增加就是效益的增加。精通经营管理的谢瑞城场长,他心里时时在敲着算盘子,他看到了广坝橡胶生产的增产潜力。

    广坝农场虽然受台风影响较小,橡胶风害树、残桩树较少,但是橡胶死皮树、老头树等三类树倒不少,这些非正常胶树因产量不高而被忽视。从今年4月起,农场的挖潜工作瞄准了这些三类树,将全场30多万株开割树一株一株地进行鉴定,落实挖潜措施,并把它列入割胶生产检查的内容。按每株树挖潜的最低产量1公斤计算,每年可增加干胶产量300吨。

    从1998年生产干胶2483吨到2000年的3540吨再到今年4000吨的奋斗目标,广坝成为垦区西部新崛起的产胶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