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奋力实现小康目标
  • 时间: 2002-09-03 08:16:03    作者: 王正鹏(三江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争取在5至8年内实现每户职工有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笔存款的“四个一”小康目标,是海南农垦在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目标,符合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农垦人的根本愿望,代表了农垦人的根本利益,深受农垦人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

    我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实现“四个一”目标作为企业领导班子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作为农场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积极贯彻实施农垦总局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切实加强职工自营经济的领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立起全新的经营理念,拓宽经营思路,使农场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一水稻生产步上了以海淡水养殖为主的生产经营,有效地推动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职工经济收入大幅攀升。2001年,全场水产养殖面积达13950亩,实现产值1.47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7.9倍和32.5倍,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农垦总局下达的水产养殖计划任务;职工自营经济创产值6235万元,纯总收入2764万元,年劳均自营收入9538元,年劳均总收入10052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垦区职工年劳均收入超万元的目标。2001年度,我场荣获农垦总局职工自营经济竞赛优胜单位。

    一、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我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长达17公里,拥有的8.2万亩土地中就有海滩涂地 1.3万亩和1.2万亩人工围海造田。农村转制队人口占全场总人口72%,转制队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0%,长期以来农场的生产经营以水稻种植为主,从建场到80年代是海南农垦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生产结构单一性和主营产业低效性,严重阻碍农场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职工收入的提高。

    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农场曾经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发动职工大种甘蔗,农场建起糖厂,但由于甘蔗产量低,糖厂蔗源不足而亏损;带领职工在万亩人工围海造地上种植颇具规模的万亩椰林,也由于地下水位高和盐碱度大而长势不良,甚至出现自然死亡;借助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契机,依托万亩椰林风光,利用红树林自然景观和地震沉海的明代72个乡村遗趾,规划筹建三江湾滨海旅游观光城,也随着国家紧缩银根和海南房地产开发降温而不能奏效。致使农场改变不了长期亏损的局面,职工摆脱不了贫困的窘境。1994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仅实现2000余万元,职工年劳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

    1995年以来,尤其是农垦总局提出发展十大商品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之后,农场新的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市场需求,分析资源优势,着手拓宽发展思路。大家一致认为:三江湾三面环海,域内土地面积大地势平缓,海淡 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发展大规模海淡水养殖业得天独厚;发展海淡水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品需求增加而实现产销对路。从而形成了共识,确立起以发展海淡水养殖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辅以抓好水田的改种,提升种养经济效益。

    为使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布局合理和成片开发的有效结合,我场遵循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由场领导带领自营办、国土科、工会等部门,深入全场10个转制队调查摸底,根据地形地势、土壤质地和水源条件等因素,制定了全场性的总体发展规划。(1)将排灌方便、肥力较好、便于耕作的8000亩良田作为粮食生产基地;(2)将含砂稍多、排灌便利、肥力中等的3500亩水田作为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3)将3000亩地势较高、易受旱的高坡田作为水果花卉种植和青蛙及禽畜养殖基地;(4)将3000亩低洼水田、近7000亩弃荒田和7650亩围海造田低洼地,作为对虾、青蟹等养殖基地。按照规划逐年抓好改养改种,力争到2003年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业二区”新格局:1.5万亩的海淡水养殖产业;9500亩粮油生产区和1.2万亩果蔬、 林牧生产区。推动职工自营经济步上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轨道,使农场每户职工拥有一份产业,为实现“四个一”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外引内投,多元发展,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发展思路已确定,布局规划已出台,调整目标已明确,我场凭借深化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有利时机,以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把体制创新作为加快生产项目开发和扩展 经营规模的动力,努力营造多种投资主体、多种经营实体和多种开发项目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的经济氛围。

    搞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开发。“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是我场解放思想、转变 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场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实际举动。为了增强农场的吸引力,增进外资的流入量,农场制定了灵活优惠的土地开发政策,回收三江湾闲置的7650亩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用地,建造通往三江湾开发区的柏油公路,完善配套三江湾海淡水排灌系统,关闭了多年亏损且污染生态环境的三江糖厂,设立派出所三江湾工作站,抓好投资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在此同时,实施主动出击策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椰子节、海交会、冬交会和新闻媒体,宣传土地开发优惠政策,展示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商家了解三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三江投资发财。广泛宣传使三江的知名度、吸引力大有提高,许多海内外投资者慕名前来三江考察投资。1996年底,第一家台商与农场签订60公顷土地开发合同,投资3000万元创办海南文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海南新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随后,海口市物资总公司(现为海南京豪生物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海南银洲实业总公司、四川索特集团三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接踵而至,相继落户三江湾。到去年底,已引进台资企业5家,国内国营私营企业25家,股份制企业20家,引进资金总额达9800多万元,开发海淡水养殖面积有6722亩,去年生产水产品3800多吨,创造产值8465万元。外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对拉动我场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依靠鼓励引导,利用内资加大投入。彻底改变农场投资农场经营的体制,鼓励与引导农场职工利用闲置资金,实行自我投资、自我经营、自我发展,是我场经营体制创新的做法,也是利用民资、集中民力推动自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近几年来,我场针对职工中存在的投资怕冒风险、搞养殖怕亏本,宁愿种植水稻获取微薄收入的陈旧观念,引导职工借鉴外来企业高投入高产出获取高回报的科学做法,吸取农场内部那些早动手发展养殖业致富的养殖户的成功经验,促使全场职工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激发致富欲念;把改养改种任务层层分解到队,落实到户,要求机关干部协同队干部抓好挂钩队职工的引导发动工作;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机关干部人人落实了发展养殖面积10亩以上;实行职工利用责任田改养改种,除依法交缴公粮、水费外,农场不收土地租金的让利政策。引导、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全场职工发展海淡水养殖业的热情高涨,自我投资、自我经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场职工养殖户增加到1578户,90%的职工有了自己的养殖基地,完成水田改养改种6500亩,发展水产养殖业7228亩,当年生产水产品3677吨,创产值6235万元,有228户职工当年收入达1至5万元,62户职工收入超过5万元。

    三、借助龙头,依靠科技,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养殖业技术性强,技术应用程度与产品产量及品质相关性大。从我场的生产实践,我们既看到了讲不讲技术大不一样的事实,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因此,我场面对职工自营养殖业蓬勃发展、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的大好形势,加大力度提高职工的养殖技术,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强做大养殖业,尽快实现“四个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借助外来企业先进技术,提高职工技术应用水平。在我场外来企业多达几十家,各来自海内外不同地区,这些企业不但拥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各个方面也都具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从而在客观上为带动农场职工提高养殖技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使先进技术在职工养殖业中得到推广与普及,我场聘请专家和技术员到农场举办了18期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提供各类技术资料5300份,受训职工达3200人次;鼓励职工加强与外来企业沟通,利用现有的便利条件加大技术上的交流,做法上的借鉴,遇事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农场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搜集与总结外来企业、职工养殖户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做法,深入职工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外来企业技术的带动和农场的强化指导,农场职工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养殖技术大有提高,加速了传统养殖业的改造,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目前,全场90%以上的养殖户都投入资金购置了增氧机,推广高水位、高密度养殖技术,有效促使对虾的养殖亩产量从原来的150至250公斤提高到400至600公斤,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借助外来企业经济信息,搞活职工自营养殖业。外来企业实力强,接触面广,信息比较灵通,这是职工养殖户难予比拟的。我场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项目的更新上,充分利用外来企业的经济信息,引导职工取人之长补自之短,用别人之优势改造自己的劣势,使职工养殖业出现了两大可喜的变化: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养殖项目。1999年至2001年,外来企业率先引进的泰国虎纹青蛙、河豚、台湾鳖、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农场职工养殖户在当年内就得到推广;二是养殖效益随着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展而提高。有了外来企业的带动,职工生产的水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北京、黑龙江、香港等十多个城市与地区,销售价格比当地市场售价高出1至2倍,给产品带来增值,养殖户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

    我场在努力实现“四个一”目标的征途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并行的路子,推行科技兴养做强做大养殖业龙头和抓水田改种并举的战略,是我场奋力实现“四个一”目标采取的有效措施。我们相信,通过全场职工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届期"四个一”不再是梦寐以求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