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学者:积极财政不宜立即退出
  • 时间: 2002-09-04 08:20:04    作者: 皮建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
  •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有两派几乎相反的观点。以政府背景的专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民间背景的专家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有限。由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上也存在着相反的观点,前一派认为现在不应该退出,而后一派认为现在可以及时退出了。由于许多问题他们都已经谈得很清楚了,为此本文仅从下面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自主增长能力来看。为了解决中国的一些问题,化解中国的一些风险,保持一定的经济增张是必要的,这是讨论该问题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讨论该问题也就没有了经济学上所谓的参照系。不管是“调整型增长”还是“自主型增长”,都是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自主型增长”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话,财政政策自然应该退出,因为“调整型增长”毕竟不是一种健康的增长。最近有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已明显增强,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明显减弱。但这只能说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拥有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空间,在此之外,还要看自主增长能力是不是能够在财政政策退出后达到预期最低要求。现在看来,仅仅依靠“自主型增长”并不能达到预期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的过早推出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其次,从替代手段来看。即使“自主型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如果对积极财政政策而言有更有效的替代手段的话,也可以大胆退出。问题的关键是似乎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有效的替代手段。就货币政策而言,中国目前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据最新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下降0.8%,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9%,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因为这主要是由结构性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由周期性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货币政策很难有大的作为。在没有很好的替代手段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的过早退出很有可能是一种冒险行为。

      最后,从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来看。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代价会越来越大,因为它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有利的刺激作用(理论界的实证分析表明由积极财政政策引起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财政政策作用减小的同时由有利作用引发的效应却在增强。按照经济学上动态最优化的分析,这里存在一个最优的折衷。积极财政政策只要不在这个最优的折衷点之后退出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目前不宜退出。当然,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路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只是一种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策略,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增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