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前后,中国轮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悄然转变,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在此之前,中国轮胎生产厂家从来不愁销售。当市场竞争残酷地来到面前时,原来在轮胎销售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后来为抢占市场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使中国轮胎市场处于严重无序竞争状态。
轮胎市场秩序混乱,制约了中国轮胎工业正常发展。生产厂家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一些企业不堪重负。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对52家会员单位统计,2001年虽然全行业扭亏为盈,但仍有19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36.54%。轮胎经销商纷纷哀叹生意难做,产品卖不上好价,连微利都难以保证。轮胎市场到底乱在哪里?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竞争环境不平等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金荣认为,轮胎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税收征管有问题。记者了解到,轮胎是少数几个高流转税赋而又不实行国家专营或控制的产品之一,如斜交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加起来税赋高达15%~20%。轮胎是传统产品,其成本差别不大,除非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就使一些不法企业千方百计偷税漏税,以赚取差额利润,同时也为地方保护提供了市场如很多轮胎厂采用买走私橡胶,不给销售商开发票等措施偷税漏税;一些中小企业受地方政府“保护”,可不缴增值税或消费税,或享受地方政府补贴,或只缴固定税。这就造成轮胎企业税赋不平等,而税赋不平等实际上是对轮胎市场秩序的破坏。所以,不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反而发展快,这也是中国轮胎市场的一个怪现象。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增龄也向记者反映,中国轮胎市场法制条件不健全,依法纳税的企业与地方“保护”的企业根本不在一个公平竞争线上,地方保护采取的包税制或返还制,严格地讲是违反了税法。以9.00-20为例,有的企业出口价卖38美元/条,这是不可思议的价格,如果是真材实料并且达到国标,连材料钱都不够。
轮胎经销商对此也有同感,有些小企业由于不用缴税,价格很低,冲击了大企业。而越是品牌轮胎,由于其价格透明度越高,反而利润率越低,造成真正的好品牌不被推荐。
管理不善是根本
经销商认为,国内企业人情关系较重,管理随意性强,因此其管理很难到位。国内轮胎企业与经销商由于历史的关系,中间有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就是欠款。一开始,由于轮胎生产厂家不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给经销商铺底资金,并先发货后结算,而且没有结算期限,求经销商销售轮胎。经销商乐得用轮胎厂的钱进行二次投资,造成回款不及时,轮胎企业资金被经销商大量占用。由于这种关系,面对经销商的违规操作,大部分轮胎企业因担心被占用资金不能收回,只能争只眼闭只眼。
轮胎企业管理不善还表现在理赔管理混乱,虚报、多报理赔胎,一条理赔胎可以报三四次甚至更多,厂家亏都不知道亏在哪里。有的经销商对记者说,一些轮胎企业不重视营销工作,政策不稳定,今天说让你独家代理,明天就在本地区又找个经销商,造成市场价格混乱,经销商也不敢投入;如果经销商不欠款,有的厂家反而连“三包”都不管。
高额返利政策短视
国内轮胎企业对营销工作基本没有目标管理,即不分析该地区轮胎销售应有的水平,只盲目追求销售量,这从轮胎厂给经销商的高额返利政策中可见一斑。轮胎厂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但给经销商价格上的最大优惠,而且承诺根据销售量和资金回笼情况给予高额返利,销量越大,优惠越多,最高可达10~15个百分点,且年终还有“模糊奖”、物质奖等。经销商为了赚取高额返利,不惜低价倾销,或跨地区销售,严重扰乱了市场格局,甚至直接引发价格大战,而轮胎企业对此却又无能为力。
另外,有的轮胎厂家还允许经销商有30%的易货比例,经销商可以用原材料抵轮胎,原材料又有15%~20%的让利,而原材料厂家为了迅速变现,同样以低价倾销。这些都是市场混乱之源。
经销商素质待提高
过去轮胎营销都是国有主渠道,而这些国有轮胎经销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均已消声匿迹。目前经销轮胎的大多是个体经销商,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法制观念淡薄,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大量占用轮胎厂资金,或以原材料抵款等,使轮胎厂家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少数经销商恶意操作,如以假出口骗取退税,人为制造产品缺陷骗取理赔,假冒名牌商标以及以次充好等,令厂家防不胜防,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轮胎市场到底乱在哪里
- 时间: 2002-09-05 09:58:1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亚洲橡胶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