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02年,海南农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1亿元,与1997年相比,5年平均增长9%;实现利润1.2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3亿元以上,实现了企业整体扭亏为盈,结束了多年亏损的局面;职工年劳均收入9900元,5年平均增长13%。这一好消息,无疑是百万海南农垦人为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这也是海南农垦人近年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地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管理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的结果。本报将从今日起,将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管理结构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海南农垦整体扭亏为盈之路进行回放,望读者关注我们在2003年年初为你送上的这份“礼物”。
公爱农场是海南农垦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的企业之一,但这个职工人数不过1000人的农场却在近4年来,由职工投资1400多万元,种植芒果1.8万多亩,成为继橡胶之后该场的第二大产业,成为公爱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正如此,公爱这个被海南农垦列为12个贫困企业进行联手扶贫的特困企业,才在建场41年的2000年实现了整体扭亏脱贫。公爱的发展之路只不过是海南农垦近年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打造全新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南农垦为了打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着力对内部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投资减少,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股份、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鼓励职工和外来资金投资发展橡胶、热带水果、花卉等种植业和牛、羊、猪、三鸟等养殖业。几年来,全垦区通过农场出土地、职工出资金等形式,种植芒果、荔枝、
龙眼等热带水果50.14万亩,每年冬种瓜菜24万亩。许多职工采取合资、独资等形式,兴办 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目前,全垦区家畜的年出栏量达到80万头以上,牛存栏量达到12万头以上,羊饲养量达到37万只以上。猪、牛、羊年产肉量达到4.3万吨。家禽年饲养量达到400万只。海南农垦已成为海南最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所生产的水果、瓜菜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全面实施场部小城镇发展战略,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年来,垦区将近城靠路的农场场部作为重要的小城镇来发展。在农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进城置地建房创业。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垦区的西联、新星、南滨、南新、乌石等一大批具有市场辐射力、经济拉动力和人气凝聚力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小城镇的兴建,拉动了职工投资建房,使农场减轻了建设职工住房的压力。小城镇的建设,还有效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2年与上年相比,全垦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
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但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职工成为海南农垦新兴产业的投资主体 ,而且更重要的是海南农垦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据统计,全垦区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60.8%下降到2002年的44.2% ,国有经济为主体、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格局已初步形成。
海南农垦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另一之举是剥离不良资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运行质量。几年来,海南农垦对企业债务、不良资产、场办二级企业等分别进行了债转股、兼并破产、拍卖民营等改革。利用国家政策,对三亚木材厂成功实行了债转股,组建了亚龙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债务的剥离,使这个南中国最大的木材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迅速壮大和提高,木材的年加工能力从原来的8万立方米提高到12万立方米,年经营效益从1999的年亏损205万元到2002年的年盈利400万元。对资不抵债的海云鞋厂、农垦橡胶厂、华丽家具厂、石碌机械厂分别实行破产、兼并等改革。对债务沉重的金环、金龙物资公司和商贸公司实行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职工身份置换、资产重组的改革。对场办二级企业采取了股份制、拍卖、转让等改革,由过去的国营转变为国有民营、股份制或全部私有化。八一水泥厂、八一糖厂实行国退民进的产权制度改革后,职工通过认购工厂的股份,由原来的纯劳动者成为了企业资产的拥有者。资产所有者的换位,带来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营效益的快速提高。
改革投资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剥离不良资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这两大举措,使海南农垦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效地减少或堵塞了亏损源,从而为企业整体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多元发展
- 时间: 2003-01-10 08:46:2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