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前景展望
  • 时间: 2003-01-10 09:39:39    作者: 何晓明(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 一、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几大特点

    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民间资本已见启动迹象

    与以往不同的是,2002年开局伊始,固定资产投资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比上年同期加快了6.4个百分点。

    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2001年底国债支持的大型建设项目资金,2002年一季度才逐步划拨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2002年的国债投资到位速度比往年加快,2002年上半年已完成全年资金拨付总额的48%,而2001年上半年只有30%。目前(前8个月)投资划拨已接近80%,这样从全年来看,第四季度投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但由于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集体和个体投资分别增长了15.8%和19.4%,这两个数字都远高于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虽然还不敢肯定民间资本已经开始启动,但其增长势头必然会对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第四季度即使靠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所减弱,由于民间资本投资的加速,固定资产投资总的形势还是很乐观的,因此从全年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是总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2、 外贸增长受入世效应及世界经济形势回暖的双重影响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我国在改善外国货物进口环境的同时,对国外的出口环境也被改善,一方面是国外对我国商品的限制相对放松,另一方面是加入WTO后我国商品面对的是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加大了来自国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强劲地拉动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其中出口增长14.1%,对美国出口增长19.3%,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出口增长22%,对俄罗斯出口增长26%,其中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几乎占我国上半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力的支撑因素。

    3、 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喜忧参半

    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消费需求增长势头与投资需求和外需的增长相比有较大差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考虑到物价下滑因素,其增长也才与上年同期持平,并且从前三季度看,这一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增长较缓,上半年同比仅增长6.7%。但令人欣喜的是城镇汽车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却异常火暴,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汽车零售在上年同期增长32%的基础上又增长40%,而七月份比上年同月增长75.3%,增长速度惊人。上半年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销售额增长31.8%,1―8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25.3%,受需求拉动,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则以30%的速度增长,这都是近年来少见的速度。汽车及住房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似乎在预示着城镇第二次大规模消费需求浪潮的到来,但究竟如何还要继续观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 物价持续走低,通缩阴影犹在

    2002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出口强劲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却持续走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9%,第三季度则继续延续了这一下降态势。这种情况与普通消费品需求不旺,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近几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使国内消费需求上一个新台阶仍然是解决通缩问题的重要方面。经济增长与通缩并存可以说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特殊表现,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三农”问题不解决,我们将无法从根本上走出通缩阴影。

    5、 经济高速增长未能实现充分就业

    虽然我们可以把充分就业当作一个相对概念,但它至少可以说明高增长的直接效果应该是高就业率,但从我国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却不是这样。199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01年则上升为3.6%,今年上半年为3.8%,如果再加上企业下岗职工,这一数字可能要突破10%。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今年1―6月份,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0万,而每100个下岗职工中只有9个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

    二、 如何认识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的几大特点

    1、 政策因素仍起主要作用,经济增长尚缺内在动力

    2002年是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第5个年头,虽然增发的国债资金并不比往年多,但由于投放积极,在年初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且货币政策也比以往活跃,前8个月累计增加贷款1065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551亿元;8月份M2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是自2000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月份; M1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而货币流动性则自2002年5月份以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相对于政府的宏观政策,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环境没能根本改观,工业企业内生性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今年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出现前高后低逐月回落的现象,特别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投资意向普遍偏低,据国家信息中心三季度工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下半年有投资意向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个和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虽然7月份以来增速有所加快,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则比上年同期下降6.7%。

    由于以上情况,我们还不能仅就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来断定经济的稳定回暖,目前,民间资本启动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财政政策淡出,投资增长的回落将是不可避免的。

    2、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到位,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应属正常

    目前,从三次产业增长结构来看,虽然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但由于闲置生产能力退出机制不畅,使大量产品无法转换为最终消费,特别是目前仍有30%的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而近年来第三产业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吸纳资金和劳动力的能力都不如第二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调整还须继续深入。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看,目前,更倾向于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出较多,而由国债投资引导的基础建设行业则由于资金、技术及政策门槛过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跟进。

    在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必然使大量企业关停并转,而由此产生的大量劳动力闲置直接导致了最终消费的不足。因此,消费需求增长平稳甚至趋缓应该也是伴随结构调整的一个正常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避免盲目性。

    3、 物价走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内需不足是关键

    2002年价格走势虽然在下半年比上半年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但价格的低水平徘徊却是全方位的,商品零售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均相对处于低位或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入世的冲击,由于进口商品关税的不断降低其销售价格自然也随之走低,也必然带来国内商品价格的颓势;其次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主导产业的资本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也直接带来了产品价格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我们苦苦盼望的大规模消费的浪潮并未真正到来,由于大规模投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的过剩生产能力面对的却是相对狭小的市场,这是拉动价格走势的最关键因素。特别是我们盼望以久的农村市场也迟迟启动不起来,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改革的相对滞后及农业政策的治标不治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整个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这是当前我们必须敢于正视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4、 片面追求高增长,导致中介目标与终极目标倒置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指标,甚至已成为领导政绩的标志,而我们却忘了经济增长只是一个中介目标,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充分就业从而提高消费水平。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分关注增长速度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增长的目的忘了,这种中介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倒置导致的就是政府政策倾向的偏颇。长期以来我们很少把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联系起来,甚至认为高失业率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结果,以至我们一直没有把就业率作为一个经济政策目标去制定和实现(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个社会稳定指标)。在高度现代化的经济中,高增长就意味着高投入,高效率,也意味着其中使用的劳动力单个成本的提高和整体数量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江泽民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至关重要的。

    三、 2003年前景展望

    2003年如世界经济不发生大的动荡并继续复苏及国内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财政政策小幅收紧,货币政策适当放松,GDP增长将在7.6%左右,略低于2002年的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止跌回稳,小幅上涨约0.1―0.3%。如政府切实出台扩大就业的有关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大约在4%,虽然这一指标比2002年又有提高,但考虑到近几年积累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再加上数量同样可观的新增劳动力,2003年能把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已经很不容易了。此外,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以上数字显示2003年是个国民生产总值平稳增长、各项指标比较协调,居民生活水平又有新提高的年份。特别是中央政府如能在农业及农村、农民政策和城镇就业政策上有大的动作,将会大大提高内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那么即使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目前,各方面预测都显示2003年对外贸易增长在2002年增长基数很高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就更需要出台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

    (文中引用的数据,全部为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表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