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轮胎市场综合调查(二)
  • 时间: 2003-01-20 08:12:1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亚洲橡胶网    点击:
  • 英国著名的市场研究机构LMC国际公司在其全球轮胎年度报告中指出:2001年的轮胎原配胎及替换胎生产和销售均不如上年,轻型汽车轮胎的原配胎销售量下降2%,重型和中型汽车轮胎在配胎销量则下降超过10%。这给中国这个轮胎生产大国的销售市场造成强大冲击,轮胎出口严重受阻,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跌势,2001年实物交货量和出口交货值分别下降11.8%和7.79%,出口减少381.7万套,造成库存上升,轮胎产量严重大于市场需求。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原本经营举步维艰、管理粗放的某些国有轮胎生产厂的生产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维持生产,只好采取最原始的经营手段--易货,用轮胎换取原材料。这种缺乏理智的生存策略直接导致的是轮胎价格和市场的混乱。

      在对轮胎代理销售商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是在售后和理赔方面把关严格的国际知名轮胎品牌,经销商中对其越是颇有微词。集中表现在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同国内实际的路况有所差异,从而造成有的客户在更换新轮胎后由于路面的原因不久便出现胎侧起包等"水土不服"现象,客户误认为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寻求赔偿,厂家严格认定为使用不当造成,从而出现了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客户和经销商对其产品的不满。这些问题正是长久以来国内轮胎生产厂家大量利用"放宽理赔"等不正当促销手段抢占市场所产生的后果,正规市场的培育很难,但缺乏正规竞争的市场一旦成为主流,将对整个行业造成非常深远的隐患。

      中国既是轮胎生产大国,也是轮胎消费大国,每年生成的废旧轮胎多达3 000余万条,而这个数字并不包含第二次上路行驶的废旧轮胎和"二手胎"。面对这庞大的废旧轮胎市场,国内轮胎企业在废旧轮胎处理上,显然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大做"废胎文章"。许多企业对废旧轮胎、残次品轮胎不是一次性做破坏处理,或去制造再生胶、胶粉,或卖给定点轮胎厂,而是直接将商标割掉出售给轮胎商贩。这些问题在对补胎小店的走访中,经常可以在店主的侃侃而谈中听到。

      到底是谁的市场?

      为什么汽车工业在世界各国中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呢?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不必再说。入世以来,随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降低和消失,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于汽车带动的直接产业,国内的橡胶和轮胎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大小轮胎企业376家(不包括规模极小的企业),年产量已达到13 000万套,居世界第3位。但是多年以来,已有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轮胎品牌在我国登陆,许多著名品牌轮胎还在我国开设了专卖店或专营柜,使国内高档轮胎市场几乎全部被进口产品所垄断。在全国驰名商标中,仅有山东的"三角"牌轮胎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这中间确实有许多原因:缺少制造世界名牌的经济实力、缺乏品牌和质量意识、研究和开发费用少导致缺乏创名牌的物质基础等等,但国内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竞争同样不容忽视。

      面对当前我国轮胎行业的现状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我们的这块还需要耐心"浇灌"的市场,我国的轮胎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国外大轮胎企业学习,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本身的品牌意识,全力以赴地树品牌创名牌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大企业在海内外市场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