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海南农垦小康社会
  • 时间: 2003-01-22 09:43:07    作者: 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 林玉权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海南垦区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经过科学分析和充分论证,2002年4月,我们明确提出用5至8年的时间,实现每户职工家庭有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部小车、一笔存款的“四个一”小康目标。这就是我们海南农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力打造的“四个一”目标工程。

    去年以来,海南垦区127个企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实现“四个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有效地激励和凝聚了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迅速掀起了实施“四个一”工程的热潮。“四个一”工程实施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促进了垦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海南农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垦区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2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3.2亿元;劳均收入达到 9900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自营 经济收入5600元,比上年增长11.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垦区有51.8%的职工家庭拥 有一份产业,一笔存款;有28%的职工家庭拥有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笔存款;有13.6 %的职工家庭已实现了“四个一”目标。

    实践证明,“四个一”小康目标反映了海南百万农垦人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我们农垦人的根本利益。前不久,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同志对海南垦区实施“四个一”目标工程情况进行调研,撰写了《实现农村小康的先锋》的调查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垦区实施“四个一”工程取得的成效,指出:“海南农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国农垦,乃至对于当前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重要的启示”。

    一、“四个一”小康工程,是海南农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

    一是具有宝贵的理论基础。“四个一”小康目标是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如何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何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在充分分析了垦区的实际后,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的发展目标。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提出“四个一”目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解决了在发展中长期困惑我们的思想禁锢,是我们实现“四个一”目标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垦区的延伸,是总局党委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求实创新的结果。“四个一”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垦区的实践过程。

    二是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四个一”目标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际内容上都是一种创新。近年来,随着垦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职工自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职工在有限的土地上和二、三产业领域里,创造出很高的价值,获得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年收益。不少职工建起了楼房,买了汽车,积累了数目可观的存款,涌现了一大批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个人和集体。东升农场已有43户职工实现了“四个一”目标;南滨农场有20%的职工实现了 “四个一”目标;只有1216户的红泉农场,24%的职工家庭存款已超过60万元;一个只有65 49人的南新农场,就拥有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426辆。在海南垦区,还有许多职工通过拥 有一份产业实现了致富。我们提出“四个一”目标正是来源于这些先富起来的典型,他们为 实现“四个一”目标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可以说,“四个一”目标的提出是 顺应时代潮流,水到渠成的一项富民强场之举。

    三是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我认为,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同时又能鼓舞人的目标。我们提出的“四个一”目标,就是贴近垦区实际又能激励人的奋斗目标。过去讲小康讲的是恩格尔系数,职工听不懂。我们的“四个一”目标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具体,容易鼓舞人心,能充分调动职工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同时,职工学有榜样。一些先富起来的职工有了“四个一”,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大。

    农垦最基础的层次是职工家庭。一个口号的提出,要动员最广大职工群众来参与、去实践,就要从实际出发。垦区“四个一”目标是立足家庭、着眼家庭提出的。近年来,随着垦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使农垦人充分认识到,让职工拥有一份产业是农场强起来、职工富起来的先决条件。而通过对拥有一份产业先富起来的典型的宣传,使职工从身边的这些典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使职工在思想上对拥有一份产业就能实现富裕形成了共识,从而促使职工从原来的对产业结构调整不理解、不支持到想调整、盼调整,积极参与到调整中来,这就为实现“四个一”目标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全力打造“四个一”小康工程

    海南农垦创建50多年来,营造了360多万亩天然橡胶林,以年产20多万吨干胶的事实,打破了北纬18度以北不能生产天然橡胶的“神话”。对国家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从政治上讲,可以说是粉碎了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封锁;从经济上讲,可以比方说是国家投资1元钱,海南农垦人给国家上缴了3元钱。在进入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垦区职工的生活总体水平还不富裕,有些还比较贫困。如果不在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使垦区尽快实现小康社会,海南农垦不但在海南的地位受到挑战,而且100万农垦人的生存也面临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适时提出了“四个一”的小康目标,用明确的目标引导垦区职工致富奔小康,使每个职工家庭都能够拥有产业、汽车、楼房、存款。海南农垦有40多万职工,职工户数有20多万户。在这个占有海南人口1/7的庞大队伍中建设 “四个一”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十分诱人的事业。垦区奔小康的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我们主要是在六个方面全力打造“四个一”工程建设 。

    (一)全力推进体制创新,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实现“四个一”创造产业发展基础。我认为,小康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建设。没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没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实现“四个一”的前提是一份产业。土地资源丰富,是农垦的优势,也是发展一份产业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是大多数农场职工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生活保障。因此,我们在巩固360万亩橡胶的同时,借鉴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将部分国有土地租赁给职工承包经营,并稳定承包关系,形成职工就业和长期投入的体制,这是实现富民强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是发挥土地优势。根据垦区产业区域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职工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发挥土地的潜力。目前,垦区有22万多人从事第一产业。到去年底止,职工自营经济作物面积到达175万亩,比1997年增加59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0万亩,职工人均突破5亩。垦区最边远、原来最贫困的公爱农场,因土地资源丰富,95%以上的职工都拥有一个面积都在10亩以上的芒果园。垦区南部的三道农场,2000年的一场台风将2万亩橡胶几乎毁灭,这个特困农场如雪上加霜,全场职工至少在5年内没有工资收入。我们果断作出决定,将被毁的橡胶园全部分给职工自己经营,全场95%的职工都认领了土地,面积约2万亩,500多户职工将家搬到自家的地上,种上各种作物,有了经济来源。

    二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近几年,垦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步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积极进展。农场公司化改制等试点正在进行,农场内部二级企业改革通过抵押承包、股份合作、兼并联合、拍卖转让、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行。在生产上以职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新开发的农业项目基本实现职工家庭自费经营与股份合作经营;橡胶未开割胶园实行股份制、农场+职工专业户和“两费自理”、“四到位”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已在各农场全面推行;开割胶园实行以职工身份置换抵押全程承包的试点正在进行;6万多亩国有茶园等非胶农业已全部实行职工家庭自费经营等,极大地拓宽了农场经济发展的空间。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97年的60.8%下降到2002年的44.2%。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开始走上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轨道。全局92个农场(所)共办有二级企业426家,目前关停并转了165家长期亏损且资不抵债的企业,261家小企业分别通过抵押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等形式,全部实行非国有经营。开割胶园实行职工家庭长期租赁面积已达89万亩,占开割胶园总面积的30.6%;橡胶中小苗落实“两费自理”面积达45万亩,占未开割胶园总面积的56.2%;l?4万亩橡胶产权已转让给职工家庭。

    二)着力推进机制创新,为实现“四个一”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我认为,打造一份产业的深刻内涵,就是在经济领域上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在经济模式上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实事求是地引导职工发挥各自优势,定位合理地选准一份产业。 我们把创新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作为实现“四个一”目标的重要措施来抓,凡是有利于实 现“四个”目标的新措施、好办法,都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强化“三个合力”,即党政合力、上下合力和部门合力。从总局、农场到生产队,上下贯通,步调一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