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海南农垦小康社会(续)
  • 时间: 2003-01-23 08:25:2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二是建立引导农场社会资金、劳动力投入机制。引导有经济条件、有劳力投入的职工,投资到回报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垦区有 12万多职工从事二三产业。在海南各市县,从事汽车短途客运运输的几乎都是农垦人。琼海市的南俸、东太、东平等区间线路,每天都有几十辆农场职工经营的中巴车在运行。南俸农场是一个山区小农场,职工拥有的加长东风大货车,最多时达40多辆。在素有“台风走廊”之称的南林农场,职工拥有大巴客运车36辆、日本三菱10吨以上的大货车42辆、东风翻斗车24辆、三轮客货两用车126辆。

    三是建立个人技术、技能专长发挥机制。大力支持掌握荔枝生产技术的职工多承包荔枝园,支持会做生意的职工搞销售。目前垦区各场已建立专业流通队伍6000多人,外设销售机构60多个,销售网络遍及海口、广州、上海、武汉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每年将数以千万吨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效地解决了职工自营产品卖难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为实现“四个一”开辟新途径。

    去年初,我们认真考虑农垦这块占海南1/4土地的特点和前途,果断提出通过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让有能力、有本事的职工建自己的小农场、小工厂;创自己的运输车队;开自己的百货商店和饭馆酒家,让职工拥有一份绝不是“提篮小卖”、而是能发家致富更能带动别人致富的产业。

    我们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解困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大胆鼓励、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职工自营经济由自发、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基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使职工自营经济成为垦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去年我们提出“四个一”和“2003年实现垦区劳均收入1万元”的目标以来,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职工自营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垦区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和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双重影响、主营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职工收入能稳步增长,职工自营经济功不可没。2000年,垦区职工自营经济劳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工资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职工自营经济收入超过国有经济收入的目标。去年,垦区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达到13.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0%。与1997年相比,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和劳均自营经济纯收入,年平均增长均达到20%以上。我们的做法:

    一是把职工自营经济列入垦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国有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各农场在巩固提高橡胶产业的同时,利用老胶园更新地,或改造荒闲地,或改造低效作物用地,通过职工自营的形式,大力发展非胶高效农业和养殖业。垦区东部台风区的10多个农场,加快了更新老胶园发展高效农业的步伐,相当多的职工从传统的割胶工人转变为管理自己水果、胡椒的庄园主。据统计,2001年,职工人均总收入超过1万元的有24个农场,比上年增加21个,2002年预计达到48个农场。这些率先实现劳均收入1万元目标的农场,共同的特点是橡胶主业基础都没有绝对的优势,而职工自营经济非常发达,自营经济已成为垦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领导干部带头,带动职工发展。总局号召每个场级领导要发展自营经济作物面积10亩以上,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职工。目前场级领导干部发展自营经济面积人均达20多亩,为职工做出了榜样。

    四是搞好服务。总局和各场积极为职工自营经济提供种苗、肥料、资金、技术、销售等服务,促进了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垦区各农场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资金近1亿元,职工自筹资金发展自营经济达6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

    南田农场坚持10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不动摇,职工通过种植芒果,年收入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全场建起了1000多幢别墅楼。2001年2月24日,在海南考察工作的江泽民主席放下繁忙的政务,来到南田农场黎族职工董尊全家的芒果园。坐在“芒果楼”里的江主席,听着董尊全说他一家4口就是靠着6亩芒果园建起了“芒果楼”、还在银行有笔存款时,十分欣慰,并亲切嘱咐我们海南农垦人,要靠高科技发展芒果产业和热带高效农业。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四个一”开辟经济增长点。

    我们认真汲取垦区以往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面对市场供求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垦区的资源优势,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垦区三大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以调整橡胶区域布局为重点,把植胶重点向更适宜橡胶生长的中西部转移,总面积保持在360万亩左右,把调整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橡胶产业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橡胶的总体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近五年中西部农场累计新植橡胶37.8万亩,其中2002年新植橡胶4.5万亩。2002年完成干胶总产21.8万吨,比上年增长6.2%。

    以建设早熟荔枝、红毛丹等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琼东北和琼南地区重点发展荔枝、香蕉、芒果、杨桃、红毛丹、毛叶枣、菠萝蜜等项目;琼东及东南地区重点发展胡椒项目;南部农场重点发展冬春瓜菜;沿海农场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靠近城市和机场的农场重点发展花卉。经过近5年的努力,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中的橡胶、荔枝、胡椒、芒果、香蕉、红毛丹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种植任务。到去年底,垦区非胶农业面积达到180万亩,比1997年增加5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 10万亩。其中发展较快的是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红毛丹等热带水果,面积达到58万亩,比1997年增加 38万亩,5年平均增长20.6%;2000年,垦区非胶农业产值达到21.5亿元,首次超过橡胶产业。2002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以建设桂林洋、西部工业城、南新家具城三大工业区和桂林洋城郊旅游、蓝洋温泉、南田神州第一泉三大旅游区为重点,推动二、三产业发展。2002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实现利润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垦区橡胶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后,去年又与云南农垦联合开办中国天然橡胶销售平台。去年实现橡胶产品网上交易23万吨,完成销售总额20.6亿元。旅游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农业观光旅游成为新的亮点。据统计,垦区去年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营业收入7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4?3%。红林、新星、牙叉等这些靠近县城的农场职工,一半以上从事二三产业,他们生产的肉、禽、鱼、菜、果等农副产品,几乎要垄断所在县城的农贸市场。海口水产码头是海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此成百上千个老板中,两个最少有一个是农垦人。南滨农场职工郑灶庭,从经营小手工业起,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1999年在南新农场创建了目前海南最大的复合肥厂,并以质量第一创造了海南复合肥第一品牌“富斯牌”,资产总值近1亿元,先后捐资200多万元兴办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五)坚持科技进步,为实现“四个一”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垦”战略,在努力提高职工科技素质的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和大面积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升级。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引进、推广资金。如引进马来西亚、台湾等水果新品种8个,推广面积达6万多亩。目前,垦区农作物和畜牧、水产良种覆盖率已达89%,科技进步在垦区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已达到50%。一些项目如荔枝、芒果、花卉、香蕉等的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在海南省处于领先地位。“橡胶树高产、高效新割胶技术”、“甘蔗高产、高糖良种及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和“海南黑山羊饲养配套技术”等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在海南农垦实施多年来取得显著效益,每年新增效益3亿元以上。在芒果园推广调节花期、产期技术,利用台农1号、吕宋等优良品种换冠改造劣种芒果园,使芒果收获期比正常的早二个月左右,产量提高30%以上。在推行橡胶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芒果、胡椒、荔枝等热带作物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试验逐步得到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提高15%以上,每年增创产值2亿元。在东升、东红、东平等十多个农场实施的橡胶林下养鸡业,不但培养了一批养鸡专业户,每年为市场提供数以千万只商品鸡,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六)加快场部小城镇建设,为实现“四个一”提供载体。

    我们以实现城镇化为目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发展二三产业,繁荣集市,促进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据统计,近几年来,垦区累计筹集7.2亿元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新建公共设施181万平方米,住宅212万平方米,铺面50.1万平方米,道路781公里,绿化面积298万平方米,架设路灯9826盏。目前,垦区92个农场(所)场部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场部小城镇常住人口达28.9万人,流动人口达到6.1万人,平均每个农场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800多人,城镇化率达到22.1%。场部小城镇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居环境,使部分职工在这里既实现了一幢楼房,又找到一份新的产业,有效地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逐步显现。靠近县城的红林农场目前有500多户职工拥有一幢楼房,两三年内还将在场部周围和县城边开发500多幢楼房。乌石农场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场部小城镇,其中生态住宅示范区的首期工程―27幢别墅式居民楼已建成使用,区内户均占地1.55亩,园林绿化率达到75%。生态示范区的二期工程―27幢别墅式居民楼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东昌、南海等农场都不靠近县城,但这些农场建成的农贸市场规模都超过一些县城的农贸市场,摆卖的摊位几百个,促进了海南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垦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主要措施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二十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为垦区实现“四个一”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总局党委在总结分析实施“四个一”工程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农垦的实际,初步制定了垦区实现小康的目标和措施,为“四个一”目标注入新的内涵。

    (一)垦区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划分

    到2020年垦区全面实现小康。根据各农场自然与社会等资源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将各农场分三批实现。

    第一批,三江、龙江、南滨等5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场,至2005年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至2010年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第二批,乌石、红光、文昌所等30个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场(所),至2008年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至2015年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第三批,57个农场(所),至2010年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至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二)垦区实现小康的目标与年递增速度

    到2010年,垦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比2000年增加49亿元,年平均增长9%;劳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人均收入6500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8.8%和8%。

    到2020年,垦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2亿元,比2010年增加67亿元,年平均增长6%;劳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人均收入11000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6.1%和5.4%。

    (三)垦区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实现小康目标奠定思想基础。通过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把垦区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的精神上来,充分调动垦区干部职工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垦区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垦区小康社会。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快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促进垦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做到“六个坚持”:首先必须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把大力发展垦区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着力点;三是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开放求发展,不断推动垦区经济上台阶,把深化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四是坚持以增加职工收入为目标,把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六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3、实施体制创新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组建农垦企业集团,改革农垦总局管理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在农垦系统内,农垦集团公司依据产权关系,行使出资者所有权职能,统一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农垦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多层次组织、多种联结纽带、多样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一是组建专业集团公司,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集团发展战略,强化专业集团功能;二是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对国有农场进行公司制改造;三是从实际出发,对国有资产质量较差、生产经营状况严重困难的贫困农场,要大胆探索以土地长期承包给职工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四是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以职工家庭为基础、专业公司为龙头、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4、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实现垦区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外延和内涵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垦区除积极利用原有筹资渠道外,要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培育一批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发行股票上市。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加入 WTO后,外资会大举进入的良机,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提高垦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内引外联的力度。

    5、实施“科教兴垦”战略,推进技术进步。集中力量办好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立垦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中心,搞好科技示范场建设,充分发挥样板的辐射作用。利用垦区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学管理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集团在我国热带农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科技示范园建设从基础设施入手,从良种繁育开始,先小后大,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以园区股份公司投资为主,吸引其他投资主体,选择市场前景好,对垦区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的项目作为启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场优势,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快科技示范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与示范场样板的辐射作用。

    6、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工程”规划,确定人才需求结构、人才培养与引进开发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人才政策和实施措施,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在实践中选拔,要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引才观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管理体制做到量人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对科技人员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奖励制度,建立科技奖励基金,重奖突出贡献者。到2020年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15%。

    7、搞好垦区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成立规划管理机构,制定规划管理办法,搞好各个农场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使农场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确保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8、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化,广泛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积极推广培肥地力制,作物残体充分回田,缓坡地改梯地要在休耕期种植绿肥和经济作物,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状。搞好水土保持工程,禁止陡坡耕种,提倡等高种植。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坡,实行封山育林。重视防护林建设,建设良好作物生产小环境。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搞好节能工作,提倡使用沼气能源、太阳能等洁净能源。搞好“五改”(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浴)工作,建设生态家园、生态庭院,改变一些居民点脏、乱、差的现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