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花卉业"端着金碗讨饭"?
  • 时间: 2003-01-23 09:05:37    作者: 记者 杨春虹 谢向荣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有人开玩笑说:“在海南岛就是插根筷子也会发芽”海南岛的确有很多“大名鼎鼎”的花草树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岛上已发现的能作为观赏植物开发的就有859种,而且其中47种是海南特有的。

    然而,四季花开的海南,每年的迎春花市,却一卡车一卡车地从岛外运送鲜花和年桔等上岛补充货源。海南的花卉业可说是“端着金碗去讨饭”。

    鲜叶优势没发挥

    无论承认与否,目前海南的花卉业与云南、广东等地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虽然近几年的发展,海南已在热带兰花的种植上有所进步,但由于兰花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使用周期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兰花种植无法快速达到规模化生产。

    省花卉协会副会长张冠彩认为,在大企业投入大资金发展兰花种植的同时,应该通过发展鲜切叶来调动广大散户的种植热情。业内人士认为,鲜切叶尽管价格不高,但却是海南最具优势、也最容易发展的花卉项目。据了解,去年全省鲜切叶种植面积达到345公顷,销售量达到5594万枝,富贵竹、巴西铁等鲜切叶一直供不应求。

    一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花商告诉记者,海南发展鲜切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鲜切叶对资金、技术及运输要求不高。海南一年四季都可以产出大量的鲜切叶供应全国市场,而其他地区在冬季只能利用大棚种植鲜切叶,极不合算。虽然鲜切叶对于鲜切花来说只能充当配角,但收益并不一定就比鲜切花低,而且需求量极大。

    产业链规模未形成

    海口植慧花木场负责人曾德培是番禺中村镇人,在海南从事花卉种植已经10多年了。曾德培告诉记者,中村镇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花卉种植,整个镇成了一个大花卉城。由于品种全、规模大,所以全国各地花商都到那里进行采购。但海南的花卉市场就显得较为零散,形不成一个集散地,造成了产供销的严重脱节,影响了整个花卉业的发展。

    曾德培说,海南的气候优势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应该把花卉产业当作优势产业来发展,政府应该为花卉企业建立一个产销平台,让岛上的花卉尽快进入全国大市场,仅仅依靠岛内市场是不行的。培育市场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只有销售渠道畅通了,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据了解,凤凰花城目前在长流投资兴办了一个600亩的花卉种植基地,由该公司无偿提供种苗并负责回收,农民负责日常的管理和养护。凤凰集团负责人说,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可以尽快让农民尝到种植花卉的好处,快速扩大花卉的生产规模。同时,在南北各建一个大型花卉集散地,通过集散地和大型龙头企业共同带动海南花卉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资金技术成瓶颈

    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花卉业对海南来说还刚刚起步。1999年就制定的《海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很多设想仍停留在文字上,截至到去年,全省花卉生产面积刚刚超过3万亩,离规划中的11万亩的花卉生产基地还差一大截。

    张冠彩认为,政府应加大引导,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岛上农民多年养成的种植习惯。现在农民在坡地上大多种植花生、番薯等作物,投入产出不高,导致大片的面积丢荒,如果能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花卉业,可以大大提高投入产出比。

    岛上从事花卉业的花商都知道,仅靠岛上的市场根本没法撑起海南的花卉业,要想做大花卉业必须让花卉出岛出国。而这里首先遇到的就是运输问题,现在很多花卉只能靠空运,昂贵的运输成本削弱了海南花卉的竞争力。很多花商希望,已经开通的粤海铁路能成为一条既经济又便捷的出岛通道。

    而最大的制约还是资金和技术,现在除三亚有几家大型台资花卉企业外,很多花卉企业规模偏小。由于岛上很多人对花卉业还很陌生,一般不敢轻易投入,更不用说调动千家万户发展花卉业。张冠彩认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引进人才和资金,并加大力量建立和培育花卉市场。花卉产业不但能改善环境,还能带动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海南建一流人居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