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今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时间: 2003-01-29 09:10:26    作者: 杨合湘 周劲    来源: 国家计委产业所    点击:
  • 一、如何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今年以来,在各个汽车生产厂家增产促销的同时,对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新产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培育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与服务网络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汽车生产企业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上述几个问题对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不掌握轿车开发技术,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轿车品牌,我国汽车工业就是由外国汽车公司所主宰。美国华裔汽车专家陈亨毅博士曾说:“如果中国再不从事产品开发,中国汽车市场将是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殖民地”。此话用词之尖锐,表明了一个海外汽车专家对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的深深忧虑。

    销售与服务网络对汽车工业发展也很关键,它既关系到产品能否实现销售,又关系到汽车经营成本,更关系到培养忠实用户和市场信息掌控。因此,许多外国汽车厂商在与我国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时,希望利用合资企业的销售网络销售在它们本国生产的汽车,即所谓“并网”。这样做,对合资企业特别是中资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建设销售网络需要一定的投入,这种资源只能由合资企业分享。如果进口汽车也通过这一网络来销售,就意味着进口车无偿占用合资企业的资源,从而降低了进口汽车的经营成本。显然,这对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是不利的。

    此外,建立专业性的汽车融资机构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十分重要。首先,它是汽车生产企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延伸,既能对本公司产品促销,又能赚取大量利润。在中美签定中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后,当时任美国贸易代表的巴舍尔夫斯基就说:“美国汽车融资机构能在中国开展汽车金融服务业务,这对美国汽车制造厂商是大大有利的”。可见,汽车金融服务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汽车市场环境趋好的条件下,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着眼于长期利益,兼顾短期利益的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在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汽车产销量、抢占市场份额、做大汽车市场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实施产品与技术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市场营销与服务战略,逐步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如前所述,今年汽车市场非常旺盛,各地发展汽车工业的热情高涨。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汽车工业投资管理政策,擅自与外资合建汽车项目,使得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布局又出现分散化苗头。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汽车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做法,把本地资源和市场完全据为己有,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因此,在汽车工业投资管理与生产布局等方面,国家应从整体利益优先的原则出发,制定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以保证汽车工业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此前提下,兼顾局部利益,以保护地方积极性。

    三、如何处理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今年,我国汽车工业开始了新一轮合资与引进技术的高潮,就连对中国汽车工业与汽车市场一直持谨慎态度的日本汽车公司包括丰田、日产,也开始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各大汽车跨国公司角逐的重要市场,如何处理好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首先,因为中资与外资既存在利益一致的一面,也存在利益冲突与矛盾的一面,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就利益冲突与矛盾上来说,一方面是“道”不同。所谓“道”不同是发展目标不同。我国的目标是发展汽车制造业,不是汽车组装业。这就需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坚持轿车的国产化,就需要进行产品的自主研发,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而外资更希望的是在中国发展汽车组装业,技术、品牌是他们的,产品研发也主要由外资来承担。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资本收益,而且在技术转让、专利使用等环节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是“义”不同,我们发展汽车工业,不仅要制造出汽车以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也就是要尽可能拉长产业链,尽可能增加税收和吸纳更多的人们就业;而外资则不需要有这种考虑,它们更多的是希望尽量少雇用员工,获取最大利润。

    其次,能否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处理得好,我国汽车工业就能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中资企业、合资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外资的利益得到保障;处理得不好,或者伤害了外资,割断了我们与国际汽车业的联系,或者伤害了国内资本的利益,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与条件,成为外国跨国公司的附庸。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一是要“坚持”。即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这一信念与原则不能丢。中资企业和国内汽车产业资本不能屈从于外资的压力或短期利益,放弃自主发展的权利与条件,而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在事关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获得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权利与空间;二是要“利用”。即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利用外资,并认真研究探讨与外国汽车跨国公司合作的有效形式;三是“管理”。即对汽车工业领域的外资进入实施政府宏观管理。开放与市场经济并非取消政府的管理,而是改变管理的方式与手段。今后对外资的宏观管理一是要讲策略,二是主要运用经济特别是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四、如何看待私人购车市场快速增长

    今年我国私人汽车消费需求增长迅猛,成为拉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私人购车迅速增加,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争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由于私人汽车发展过快,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因此,应该限制私人购买汽车。

      笔者认为,如果我国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发展,就必须发展轿车工业,而要发展轿车工业,就不能光指望公款购车、集团消费,而是要启动、培育和发展私人购车市场。诚然,如果一个城市的汽车增加过快,会在交通、安全、生存环境等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从政策层面上说,这不是一“限”了之的问题。

    首先,政府如果以行政手段限制私人购车,是以牺牲人们的消费需求为代价的。因为汽车作为一种快速、灵活、舒适、个性化的交通工具,已不仅仅是一般的代步工具,也是充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对汽车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趋势。通过限制尤其是行政手段来阻止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提高与改善的期盼与追求,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私人汽车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拉动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限制私人购车,不仅影响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针相悖;

    第三,就汽车工业本身而言,发展私人汽车消费市场,有利于根治我国汽车工业“病退”、“短腿”的毛病。我国汽车工业的“短腿”表现在公款与集团消费所占比例过高,经营性用车和私人消费较少。“病退”表现在公款购车越多,国家财政背的包袱就越重,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就越大。

      在今年汽车消费旺盛的新形势下,应充分考虑私人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一方面,应肯定私人汽车消费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和使用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私人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来看待与解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问题。在一些交通拥堵严重的大城市,政府出台有关调节汽车购买与使用的政策时,调节的方式应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调节的对象应是各个购车主体,而不是仅仅针对私人购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