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新经济的风云人物,各大报章形容他为“世界之王”。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格拉姆称格林斯潘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参议员麦凯恩在2000年竞选总统时,曾夸张地表示自己非常尊敬格林斯潘,如格老发生不测,他宁可架起格林斯潘的遗体,也不愿另觅继任人。
但永远不要忘记,投资者的本性是逐利的,认钱不认人,谁能给他带来财富,谁就是上帝。进入新世纪,一切好像都变了。随着经济放缓以及市场不景气,格林斯潘终于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声望大不如前。
为了抵御经济衰退,格林斯潘接二连三降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降息12次,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25%,累计降息幅度达到5.25个百分点,实属美国经济史上所罕见。但国际金融市场,包括美国股市并没有给格林斯潘和美联储面子,以一种半死不活作为回应。让长时间翘首以待的股民们大失所望。不过他们应该习惯了这种结局,大部分的降息热望盼来的都是失望。
《财富》杂志作者最近评论格林斯潘“在美联储的成功是纯粹基于运气”。格老形象的升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纳斯达克指数的急跌以及道琼斯指数不再那么戏剧性但却仍然向下的走势。无论如何,格林斯潘的“股价”已经随着成千上万的投资组合大幅下跌而下跌。
但凭心而论,格老对股市的兴衰不应负这么大的责任。我们需要弄懂一件事情,那就是美联储与股市间到底有什么关系。然而问题是,在一片喧闹之中,美联储的结构在美联储主席大受抨击的情况下备受忽略。虽然格林斯潘也许对以往所扮演的夸张角色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美联储本身的制度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联邦储备体系在建立以后的近90年历史中,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职能、手段和作用也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美联储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一样行使货币发行、代理国库、管理外汇储备、监管金融机构、调节宏观经济等职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无外乎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以影响货币供应、信贷成本,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而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美联储使用最多就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就是通常所说的降息和加息。
尽管目前的美国经济有点烦,但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确实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与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适时调整分不开的。格林斯潘更是将利率玩弄于股掌之间,利率成了他手中的魔术棒,大有点石成金之功力。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格老的药方也不能例外。股市的投资者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每当股市萎靡不振时,就紧盯着格老的公文包,期盼着这位“救世主”能够适时施以甘霖。
然而,美联储只是中央银行系统,并非股市的监管机构。它有权收紧各种华尔街保证金运作的银行借贷政策,但没有直接监管股票或买卖的权力。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不应、也不能监管华尔街及股票市场。在20年代后期至大萧条期间,美联储曾冒险闯入新领域,尝试利用其利率及货币供应政策去缓和遏止不住的股票投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失败了。当时的政治人物及经济学家均认为此乃失败之举。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首席学者皮特·特敏和著有《现金情结》一书的经济学家弗古森,均争论美联储意图战胜股票市场行为的行动,一开始便注定失败。
里根总统在1987年8月任命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这一要职。与沃尔克一样,格林斯潘对通胀所带来的伤害特别敏感。然而,格林斯潘与前任不同,他一上任便面临1987年10月的股市大暴跌。为了应付当时的窘境,格林斯潘授权放宽借贷条件,并确保美联储给予银行足够的借贷,以阻止对股市所造成的伤害。然而,由于股票价格于90年代中期至后期急升,格林斯潘及美联储开始扮演一个前所未有、且超越其范围的角色。
美联储的历史告诉我们它是可以阻止股市的漩涡悄悄渗入整体经济的银行机构。美联储所采取的主要手法是:制定短期利率,影响借贷成本,调节投资和支出,进而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美联储缺乏在短期内调节股价的方法和渠道,而且在美联储试图长远应付投机泡沫时,反而会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利用短期利率调节股市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衍生物,是间接的。之所以美联储一降息,人就认为股市会涨,只是一种预期。但是成千上万的大众,包括传媒、商业界人士以及政治家均错误地将宝押在美联储及其主席并不拥有的权利上。
因此,美联储不是市场拯救者,充其量,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视之为必要的防火墙,可避免华尔街的波动累及整体经济而已。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财经观察】美联储的职责:拯救者?防火墙?
- 时间: 2003-01-09 08:16:3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