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在汇率制度安排上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极是采取完全钉住安排,一极是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而近年来,全球汇率体制出现了新的特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为便于读者了解这一新特点,我们特约请专家撰写本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表的《2003年度报告》,截至2003年4月30日,在187个基金组织成员中,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多达46个,连续第二年成为拥有成员最多的汇率制度类型。而在1999年,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成员只有25个,4年间增长了几乎一倍。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备受冷落。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3次货币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对钉住汇率的恐惧。出于对货币投机冲击的担心,一些国家纷纷转向弹性更大的汇率制度。1999年有48个基金成员实行独立浮动,2000年更是高达50个。然而,新加入独立浮动阵营的这些国家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汇率频繁剧烈波动的困境。为摆脱困境,他们不得不再次改辕易辙,导致实行独立浮动的国家呈加速减少趋势。到2003年,实行独立浮动的基金成员只剩下36个。
基金组织从1999年开始运用新的分类方法报告成员的汇率制度。新的分类方法将各国和地区汇率制度分为8类,按照汇率弹性从小到大依次是无单独法定货币的汇率、货币局安排、传统的钉住安排、水平区间内的钉住、爬行钉住、爬行区间、有管理浮动、独立浮动。按照上述顺序排列,2003年各种汇率制度拥有的基金成员分别是41、7、42、5、5、5、46和36个。
有管理浮动是指政府在不特别指明或事先承诺汇率目标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变动。其特点是涵盖范围宽,灵活性大。有管理浮动汇率的盛行,一方面表明这种制度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有关国家可以依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说明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有必要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状况,采取相机抉择的干预政策,积极管理货币汇率。尽管每年都有一些国家退出和新加入传统钉住安排,但这一组别的基金成员数目相对稳定,一直在40多个,是目前仅次于有管理浮动的第二大类别。实行传统钉住安排的基金成员,除了少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是经济开放度不高的国家,或者是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国家,如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独立浮动是各种汇率制度中最不稳定的。1999年到2002年,基金成员改变汇率制度多达76次,其中超
过1/3是退出独立浮动,高达27次。2001和2002年,从独立浮动转向有管理浮动的基金成员,分别有10个和6个。独立浮动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这种制度在一些国家的寿命很短。俄罗斯2000年、捷克2002年,都在实行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又重新回到有管理的浮动。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汇率制度差异很大。4年来,除了挪威2002年由有管理浮动转向独立浮动外,基金发达成员的汇率制度基本没有变化,呈现稳定的两极化特点:一极是欧元区成员国实行无单独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另一极是非欧元区成员国实行独立浮动。相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一组别,汇率制度呈现多样化,而且很不稳定。76次汇率制度调整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组别的国家,个别国家汇率制度几乎年年改变。从1999年到2002年,这一组别成员的汇率制度调整次数分别为10、21、27和17次,呈加速趋势。这反映了在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汇率制度选择上的两难困境。
在2002年,全球汇率体系还有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变化。一是作为危机的结果,阿根廷退出实施长达10年之久的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安排,转向有管理浮动。二是实行独立浮动的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货膨胀目标区。这包括除美国、日本和瑞士以外的发达国家,以及巴西、智利、韩国和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全球汇率体系回归有管理浮动
- 时间: 2003-10-16 09:06:17 作者: 丁志杰 来源: 金融时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