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商务部公告,自2003年9月9日起,进口原产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以下称被诉国)的初级形状未作任何加工的丁苯胶、初级形状充油丁苯胶、其他未列名初级形状丁苯胶及羧基丁苯胶(初级形状包括为便于运输,对初级形状进行压缩、挤压等简单成形处理),应依据终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反倾销税率(0%~38%不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缴纳相应的反倾销税。该反倾销税实施期限自2003年9月9日起执行5年。
我国是从2002年3月19日起对丁苯胶开始进行反倾销调查的。那么,丁苯胶反倾销是如何产生的,反倾销对国内丁苯胶行业的发展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
反倾销的起因
自1999年以来,由于东南亚市场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国内经济形势也开始好转,而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上扬,又带动国内丁二烯、苯乙烯原料市场回暖,丁苯胶市场得以启动。然而,随之而来的丁苯胶低价资源大批量进口,给国内橡胶行业带来重创。
进口量逐年上升
据中国海关统计,被诉国向中国出口的丁苯胶数量,1999年为69988吨,2000年为78986吨,2001年为8282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7.67%、12.86%和4.86%,年均增长32.75%。
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受冲击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被诉国出口到中国的丁苯胶占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20.44%、20.95%和18.11%,分别比上年上升7.09%、0.51%和下降2.84%。
市场价格明显受到抑制
被诉国出口到中国的丁苯胶加权平均价格1998年至2001年每吨分别为672.25美元、587.48美元、749.61美元、710.39美元。1999年至2001年分别比上年下降12.61%、增长27.60%和下降5.23%。1999年,国内丁苯胶加权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10.69%,2000年比上年增长27.79%,2001年比上年下降9.03%。进口产品对国内丁苯胶价格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国内产业发展步伐放慢
1999~2001年,国内丁苯胶需求量逐年增长,但受低价进口资源冲击,国内产业发展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内产业虽处于成长期,但增速趋缓;销售量增长缓慢;销售收入增长不足;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企业开工率不足;同类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国内产业亏损;国内产业被迫减员,就业人数下降;人均年工资增长趋缓;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融资能力下降。
据此,2001年3月4日,齐鲁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4家企业代表国内丁苯胶企业向原外经贸部提出对原产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进口丁苯胶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原外经贸部确定倾销调查期为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
终裁利好丁苯胶产业
在商务部积极努力和国内各企业大力配合下,2003年4月16日丁苯胶反倾销初裁出台。初裁出台后,进口资源大幅度下降,在供不应求的态势中,国内丁苯胶市场行情涨势如虹,价格一度高至12500元/吨,创下多年以来新高。2003年9月9日终裁出台,对被诉国征收0%~38%的反倾销税,随即又引发了一波上涨行情,市场价格直逾前期高位,行业利润较为可观。
另外,随着外资继续大举进入轮胎等下游行业,对丁苯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资源供求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会进一步加强。为此,部分生产企业已计划新增、扩建丁苯胶装置,弥补国内供应缺口。据悉,1家企业的扩产计划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并投料生产,其他企业新增、扩产计划也正紧锣密鼓进行。
但是,在供应缺口尚未弥补的一段时期内,还应注意一个问题:丁苯胶市场持续保持偏高的价位,将会面临引发被诉国以外的外来资源大批量进口。因征收反倾销税后成本大幅上升,俄罗斯、韩国、日本的一般贸易进口量将会大幅度下降,然而这批无法在国内消化的动态货源在不能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将会把出口方向转向其他市场,并影响到相应地区的市场结构。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在市场份额被挤占而中国市场供应短缺、价位较高的形势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有这种倾向且少量出口到中国的地区有中国台湾、伊朗、泰国、欧洲、巴西、印尼等。
尽管如此,反倾销还是给国内丁苯胶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除了扩展装置生产能力外,还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上多下功夫。同时,还应关注下游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审时度势,力求在双赢中共同发展。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我国对丁苯胶实施反倾销措施产生的影响(上)
- 时间: 2003-10-21 09:40:3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化工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