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满盘皆绿 事出有因
  • 时间: 2003-11-10 08:48:24    作者: 申澜    来源: 《中国证券时报》    点击:
  • 满盘皆绿 事出有因――政策风险和技术压力的全面释放

    周五对于国内期货市场来说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五”,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的所有品种均出现大幅下跌。除了累计涨幅较小的沪铝、硬麦和强麦尾市反弹收出较长的下影线外,天胶、沪铜、连豆和连粕均出现大幅下跌,尾市以接近全天最低价报收。

    在国庆长假后国内期货市场所爆发的这波逼空行情中,投资者可谓受到了一次极为深刻的风险教育。同时,投资者再次深刻认识到,期货市场并非脱离于现实的虚拟市场,当期货市场的运行危及到国家的稳定时,政策最终是要进行干预的。

    对于国内期货市场国庆长假后所爆发的全线上扬行情,有不少为其辩解者。这些人的观点是,国内商品期货的全线上涨是受到全球商品价格回升的支持的。这点笔者是认同的,但即使这是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所必然发生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也不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透支全球经济未来的增长对商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当行情的发展已经背离的经济规律时,其后必然隐含了不合理的因素。

    以连豆和连粕的逼仓为例。国内大豆和豆粕市场今年以来的大幅上涨,就带有相当大的不合理成份。众所周知,国内大豆市场和豆粕市场曾经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虽然国际市场上大豆和豆粕的涨跌以及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也对国内市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导致大豆和豆粕的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在低迷状况中,但市场并无多大怨言,因为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回报率调整资金的投向。后来,在油脂企业的强烈反映下,国家调整了进口豆粕的税收政策,从而提振了国内豆粕市场,油脂企业的投资回报开始明显回升。

    但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实施的转基因政策虽然目的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操作上的细节给市场带来相当大的政策风险。例如质检总局要求申请进口大豆时要指定国外的大豆贸易商就使中国没有外资背景的油脂企业在签订大豆贸易合同时,受到国外大型贸易商的钳制。虽然国外大型油脂企业不可能将大豆的价格抬到太高的水平,但至少我国所进口的大豆,其成本中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不应该被国外贸易商赚取的,从而导致进口大豆的成本实际上超出了其价值。

    除此之外,国家只批准大型油脂企业进口大豆的申请,封杀传统大豆贸易商的大豆进口申请,硬是将一个已经良好运行了多年的自由竞争市场转化为寡头垄断的市场。其结果是,国内大型油脂企业借助政策提供的良机,囤积大豆、控制产量,从而在造成国内大豆市场大豆紧缺局面的同时,也使本来不应该出现供求较大缺口的豆粕出现严重的供求紧张局面。在豆粕消费市场并且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导致豆粕价格大幅上涨。

    这种种政策上的失误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从期货市场波及到一般的居民生活,如果再不进行政策干预,有可能造成社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使用政策对期货市场直接干预已经不可能,因此一些带有明显政策倾向的技术性调整将是政策动向的重要信号。中小散户因资金较小或认识能力有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敏感,因此其总抱着看着盘面来决定操作策略的心态。但对于大资金来说,政策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是必须考虑的,在这种系统性风险没有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时,其总体操作策略一定是顺应政策的意图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明显偏高,不仅刺激了投机,也拉动现货价格上升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上。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的正常运行,减少期货价格的上升对现货价格的不合理拉动就是政府的首要目的。因此,近期国家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朝着这个目标进行的,例如国储大豆的南运、加快进口大豆许可证的发放、硬性规定铁路从东北外运大豆的总量、降低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和增加配额、以及通过交易所提高期货保证金水平都反映出政策的这种倾向性。因此,总体来看,各期货品种价格出现调整应是近期的趋势。

    除了政策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影响,各期货合约自身的运行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技术调整压力也是周五国内期货市场全线大跌的重要因素。

    以沪铜为例,除了累计涨幅较大所产生的压力外,11月7日前后是全球铜市场重要的周期点也是沪铜周五出现大跌的重要原因。在伦铜即将出现大级别调整的压力下,沪铜所面临的压力自然较大。

    对于沪胶来说,周期性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沪胶从7月8日的低点上升以来,已经运行了4个月,而在江恩理论中,4个月循环周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往往会形成重要的高点。对于连豆和连粕也是如此,其所面临的周期压力也较大,最终导致这些主流品种在政策和周期的双重压力下出现大幅下跌的走势。

    因此,总体看,除了硬麦和强麦以及沪铝外,沪铜和连豆连粕这些前期主流品种将在为了1-2个月内继续调整。而沪铝和硬麦强麦由于现货供应紧张以及累计升幅较小,因此在调整14-21天后仍有可能再度转强,投资者可以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