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报道
“世界经济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但我实在不得不挂电话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 E. Stiglitz)在被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即世界经济去向何方的时候这样说。
时间刚过12月9日上午10点40分,他的秘书说他马上要跟保加利亚一个委员会召开电话会议,然后直奔机场,下一站是阿根廷。
这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没有人是不可缺少的”这句话――也许真的有一些人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斯蒂格利兹教授,虽然早已卸下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或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头衔,但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仍在世界各国奔走,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事实上本次采访也是抓住斯蒂格利兹教授上周惟一的空档时间进行的。“你只有5分钟”,斯蒂格利兹教授的秘书一开始就警告说,然后就得让给保加利亚的电话会议。还好,斯蒂格利兹教授在采访中间停下,交代秘书推迟电话会议,全面回答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问题。
这大概是因为斯蒂格利兹教授觉得有必要通过这个采访,向中国读者强调美国经济疲软与中国无关。这是他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正如他在10月15日英国《卫报》发表的文章《先是日本,现在轮到中国成了罪魁》提到的那样,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要怪只能怪自己。
而在他的新书《沸腾的90年代》中,斯蒂格利兹进一步分析道,美国政府喜欢从国外找替罪羊不是什么新闻,现在的情况就让人想起20年前里根政府大幅减税,导致巨大的财政赤字,结果出现巨大的贸易赤字,只不过当时他们找日本当了替罪羊。所以,斯蒂格利兹说,布什政府想把国内的批评转嫁出去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或其他任何人千万不要上当。
美国经济疲软是美国的问题
《21世纪》:最近中美贸易关系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政治话题,在你看来明年这场讨论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尤其在总统选举的大背景下会有什么变化?
斯蒂格利兹:要了解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激化是很容易的。美国经济一直经营不善,失业率很高,与财政赤字相关的贸易赤字也很高,所以中国就成了替罪羊。这就像日本在1980年代成为替罪羊一样,当时里根政府未能妥善经营国家经济,财政赤字引发贸易赤字。所以,不是中国的问题,这是美国的问题,很不走运。
《21世纪》:在你看来,导致美国和中国之间出现双边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如果真的是一个问题,美国应该怎样应付?
斯蒂格利兹:经济学家会说,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也不应该只盯着双边贸易赤字,你应该从多边的角度进行考虑。
若是换了多边的角度,问题就变成美国有一个很大的多边贸易赤字,中国有一个很小的多边贸易盈余。当然,你会发现情况总是这样:你跟一些国家的贸易出现盈余,跟另一些国家的贸易出现赤字。我们跟其他国家的贸易一样出现赤字。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式。根本上就是美国人喜欢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是我们大量购买这些产品,结果是我们出现双边贸易赤字。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比较优势,美国在国内存在强劲需求的领域没有优势。这就是根本问题所在。
《21世纪》:你提到比较优势,并且基于这一理由而认为美国就是应该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这让我想到在中国引起讨论的一个类似问题:今年中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度达到10%,原因之一是粮食减产,国内有人因此担心中国可能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进而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哪里才是比较优势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斯蒂格利兹:我相信农业永远存在变数,有好年景,也有坏年景。但我相信全球经济的分散程度已经相当充分,中国没必要特别担心这个问题。中国要做的是确保自己有一个分散多元的农业基础,粮食也是一样,既要有水稻,也要有小麦。分散程度越大,风险就越小。要是让我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说我们不仅要提高效率,还要提高分散程度。
汇率问题要从多边角度考虑
《21世纪》:在一些人要求中国调整人民币币值的时候,你一直表示反对。你能不能用普通读者能够明白的话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做?
斯蒂格利兹:实际上我的理由跟中国政府差不多:首先,关于汇率的讨论不能从双边角度展开,而应该从多边角度进行,然后你会发现中国有一个适度的多边贸易盈余,不是一个巨额的贸易盈余。
其次,在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贸易盈余是一个谨慎的做法。在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前提下,存在贸易赤字的国家通常不得不面临一些难题。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可能面临的问题也会很大,所以,有一定的贸易盈余总比出现贸易赤字要好,万一出现失误,也不是没有本钱可以弥补。
如果真要做调整,最好是逐步进行,而且不要单单调整货币币值。调整汇率可能是极具风险的,因此如果真要做调整,关键在于最好的调整方式是什么。有不少方式可以完成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跟调整汇率相比,这样做对经济的冲击没那么大。
《21世纪》:可是,不管从多边还是双边来看,过去几年美国确实失去了一些职位,数字摆在那里,美国当然会有人担心,你会怎样向他们解释?
斯蒂格利兹:美国失去的许多职位都是政府对经济经营不善造成的。举个例子:我们本来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相反,美国政府却对非常有钱的人实行大幅减税,而这些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实在微不足道。政府本来应该对收入较低者实行大幅减税。
《21世纪》:在你看来,中国经济有什么机遇和挑战,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处理这些机遇和挑战?
斯蒂格利兹:我觉得,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部分地区(比如东北和西部省份)继续落后的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这能使国家其他地区增长迅速,但这很快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总有另一些地区增长吃力,落在后面。
《21世纪》:说到经济差距,正如你看到的那样,中国一方面增长迅速,一方面东西部差距和贫富差距都在加大,这是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或者说只要调整政策就能克服这个问题?
斯蒂格利兹: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永远存在差别。但我认为中国强调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的做法是正确的,政府确实有责任努力克服这些差别。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例子,证明积极的政府政策在缩小这些差别的幅度方面可以做得相当成功。
经济滑坡总会走到尽头
《21世纪》:回到美国经济,你认为目前出现的回升是可持续的吗?
斯蒂格利兹:我觉得美国经济目前出现的回升不够有力,美国经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弱点,而这与巨大的贸易赤字、巨大的债务负担以及即便经济恢复也不能创造职位有关。因此我把这看作根本性的弱点。
另方面,我当然认为美国经济会比过去3年有所改善。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变成美国经济究竟会有多大改善,以及这种改善是不是大到足以弥补美国的潜力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我恐怕这种改善只会朝这个方向走一点点,不会太多。但我们必须牢记的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在于每次经济滑坡都会走到尽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长的经济滑坡,是时候让我们恢复上升了。我其实相当乐观,这倒不是因为政府做了什么,只是因为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每一次滑坡最终都会走到尽头。
《21世纪》:这么说你相信“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斯蒂格利兹:不是一切,但时间确实可以治愈很多问题。导致经济滑坡的原因之一是生产力过剩。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当然不是全部。但这能给经济恢复提供一部分动力。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美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疲软与中国无关
- 时间: 2003-12-15 08:37:52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尔山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