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国有橡胶产业
  • 时间: 2003-02-19 08:32:19    作者: 寇献民(长征农场场长)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学习这一论断,更坚定了我们巩固公有经济的信心,并要通过调整布局和结构,改革管理体制,加快公有经济的发展。

    我们经营的是国有企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是我们的职责。就我们长征农场来说,发展公有经济,就是将国有橡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笔者就这个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进一步加深发展国有橡胶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橡胶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战略。

    长征农场地处五指山北麓,属海南的中部落后地区,与东、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农场相比,开发稍晚,发展橡胶的土地潜力相对较多。坡陡、雾浓、雨多、高寒、交通不便,是长征农场的自然特点,这些自然特点对发展水果等种植业十分不利。因此,自60年代初确定的以发展橡胶产业为主的产业定位到目前都没有改变。8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战胜了高寒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克服了劳力不足的困难,使橡胶产业得以稳步的发展。

    9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虽然面对干胶价格狂跌、经营效益下降的窘境,但总局领导反复告诫我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天然橡胶仍然是海南农垦重中之重的主导产业,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紧紧抓住橡胶主业不放松的经营思想不动摇。1999年,省农垦总局对垦区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施因地制宜调整植胶用地布局,提出了“橡胶生产基地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了“正确处理好发展天然橡胶与发展非胶农业的关系,两个轮子平衡滚动并高速前进”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想。长征农场地处垦区的中部,是橡胶基地转移的目标农场之一。我们坚决贯彻总局提出的战略思想,对全场的植胶用地布局进行了调整,适度腾出最好植胶地发展非胶高效农业,在边远和海拔较高的坡地扩种橡胶,天然橡胶与非胶农业用地布局趋于合理。目前长征农场已经拥有橡胶4万亩,开割树2.9万亩,年产干胶超过2000吨,跨进了垦区中型橡胶农场的行列;非胶农业达到了9700亩。既巩固提高了橡胶基地建设规模和水平,又加快了非胶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实施总局的“橡胶生产基地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的部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橡胶产业科技含量,努力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年来,我们长征农场在发展橡胶产业的时候,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加强开割胶园管理,全面建设“三保一护”工程。通过“整体规划、成片冬管、现场落实、逐年过关”的举措,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场2.7万亩开割树和1万多亩中小苗的环山行“三保一护”工程,按高标准、严要求全部完成。自1999年起,根据我场土质低氮缺磷富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配方施肥,每年化肥的投入不少于90万元,分别在春、夏、秋三季全面施肥3次,株均2公斤左右。创新养牛机制,将400头公养牛群拍卖给职工饲养,农场投资修建牛栏,以肥抵价,以质论资。此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养牛的积极性,牛崽的成活率大幅度提高,数量激增。现在全场养牛已达到1000头,年产优质有机肥1万多吨,肥源可基本解决。改革刺剂的配方方法,将过去的单方药剂改为复方药剂,并按照胶树的品系、割龄的不同配制不同的药剂浓度。为防个别胶工私自加药,药剂配制由农场统一进行,统一时间发放,加强监督检查,降低割胶强度;对全场50多万株开割树逐一进行割面的规划和设计,量好当年预计耗皮量,开好上下水线,有效地控制严重耗皮量和超上下水线的现象的发生,使割胶生产能够按照科学的规程进行,全场开割树的割面也实现了整齐美观。充足的肥量和适度降低了割胶的强度,使开割树的死皮率逐年下降,有些早年的死皮树还恢复了产胶能力,几年来的胶水干含都保持在27度上下。严格培训胶工,技术不达标的坚决不让上岗。开割后,每月张榜公布胶工的技术情况,及时兑现奖罚,胶工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以来,每年农垦琼中片举行割胶比赛,长征农场都能获得好名次,其中2000年6月的大比武,还获得过琼中赛区的集体总分第二名。如果从橡胶生产规模、胶工人数和生产条件等方面来衡量,长征农场这几项指标在琼中片11个农场中都处于中下水平,能够挤身“集体总分第二名”,说明长征农场在总体割胶技术上的进步。

    三、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加快橡胶产业的发展。

    长征农场还有两万亩可供开发种胶的土地资源,但因资金、劳力不足等原因,对加快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将橡胶产业做大做强,农场决定,创新管理体制,新开垦的橡胶园由农场投资统一规划设计,开好道路,然后招标开荒,统一定植后再招标承包管理。管理期间实行“两费自理”、“四到户”,到投产后再由农场按价回收。二十九队是一个边远的新点,去年开荒种植的1500多亩小苗,由一个老板总承包,农场按作业验收量付给老板一定比例的资金,到投产时才验收结算。在非投产期间遇到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双方负责。老板熟悉劳务市场,到施肥及砍芭时到其他地区调来劳力集中打歼灭战,几天完成工作量后就撤队,有利于统一作业标准,方便验收。平时固定在这里的民工只有几个,利于人员的管理。目前这些橡胶已长到3米多高,预计6至7年便可投产,其速生快长水平不亚于西部一些橡胶管理高水平的农场。

    这一新的管理体制的出现,给长征农场橡胶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一是节约管理成本,按常规管理8年投产每亩的管理费要2300多元,现在只要1800多元;二是缩短管理战线,农场只对老板一人建立承包关系,民工的招收和管理由老板负责;三是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目前农场只是投资十几万元在新点建一幢住房供民工居住,待橡胶投产后新点才正式建制和配备管理人员;四是提高了保苗率,老板雇专业人员防人偷、防牛害,集中人力挑水抗旱保苗,使保苗率大大地提高。农场用这样的方法加快了橡胶的发展,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新种的和改变管理体制的橡胶就将近4000亩。农场将继续扩大植胶面积,把长征的橡胶事业做大做精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