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汽车和出口拉动,我国橡胶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好转,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去年前10个月,我国橡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17.92%,销售收入增长16.75%,利润增长57.10%。
世界天然橡胶出口资源将逐年减少,即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天然胶价格可能持续上升。
(行业现状) 经济效益全面增长
2002年以来我国橡胶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好转,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2年前10个月,我国橡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26亿元(不变价),同比增长17.92%;实现销售收入771.51亿元,同比增长16.75%;实现利润32.52亿元,同比增长57.10%。
橡胶行业经济效益好转建立在绝大部分橡胶制造业和各地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前提下。从橡胶制造各子行业看,前10个月,轮胎制造业实现利润16.95亿元,同比增长86.98%;力车胎制造业实现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120.94%;橡胶板、管、带制造业实现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52.76%;橡胶零件制造业实现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51.23%;橡胶靴鞋制造业实现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51.93%;再生橡胶制造业实现利润0.93亿元,同比增长26.48%;轮胎翻新业实现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5.25%。只有日用橡胶制品业实现利润略有下降。
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橡胶行业看,前10个月有9个省市实现利润过亿元。其中,山东实现利润10.25亿元,同比增长27.33%;江苏6.31亿元,同比增长74.79%;浙江4.06亿元,同比增长41.46%;福建2.65亿元,同比增长90.10%;辽宁2.46亿元,同比增长30.85%;安徽2.21亿元,同比增长309.26%;天津1.70亿元,同比增长0.01%;河北1.48亿元,同比增长39.62%;广东1.37亿元,同比增长87.67%。山西、陕西、江西、宁夏、四川扭亏为盈,湖北、新疆减亏明显。
(原因分析) 三因素拉动作用明显
汽车产量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轿车的产量和社会保有量都保持着较高增速,从而拉动橡胶消费快速增长。2002年汽车消费持续火爆。据统计,2002年前10个月,全国汽车产量282.27万辆,同比增长35.30%。其中,载货汽车104.93万辆,同比增长37.06%;小轿车83.99万辆,同比增长46.30%;公路客车72.28万辆,同比增长19.71%;改装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同比分别增长23.26%、12.24%、23.14%。由此拉动了与汽车相关的橡胶制品增长。前10个月,轮胎外胎产量13120.03万条,同比增长14.21%。其中,子午胎3962.65万条,同比增长27.09%。力车胎29515.84万条,同比增长5.83%。
出口大幅增加
2002年前10个月,全国出口橡胶及制品164.48万吨,同比增长17.75%;出口金额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4%;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增长幅度分别比进口高4.53和5.8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轮胎高达2851.69万条,是进口轮胎的62.37倍。同时,胶鞋类产品出口量较大,前10个月出口量250.34千万双,出口金额4.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7%和7.76%,而进口量仅为0.24千万双,同比下降4.00%。胶鞋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胶鞋产量增长。
扩大内需政策带动需求
受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一些重点工程对输送带、三角带和橡胶胶管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2002年前10个月,输送带、三角带、胶管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24%、10.88%、2.93%。
(投资指南) 产品竞争力是关键
2002年橡胶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集中反映在经济效益一路高歌和个别产品的火爆热销,但投资者不应忘记橡胶行业2001年刚刚摆脱了连续两年的亏损局面。与此同时,我国轮胎工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国际轮胎生产商纷纷转向中国,以资本、品牌、服务优势引领轮胎消费,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已经形成了对国内企业的冲击。2002年面对加入WTO可能带来的国际经济贸易的不确定性,橡胶原材料出现了少有的高价位,这充分说明橡胶行业企业在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逐步变得理性和成熟,在加大科技投资、提升产品档次上逐步变得自觉和注重实效。
展望2003年的橡胶工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仍是主要工作,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和产品的集约化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结合相关行业对橡胶工业的需求,我们建议应选择那些产品竞争力较强,又有外资扶持的上市公司投资,如黄海股份(600579)等。
(入世挑战) 国际巨头纷纷落户
根据国家公布的轮胎进口配额,2002年为107万条,2003年为123万条,逐年递增。也就是说,中国加入WTO以后,轮胎进口将逐步放开,这要引起轮胎企业的关注。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轮胎市场更趋国际化,竞争也更趋激烈。无论是国内轮胎厂商,还是国外轮胎生产巨头都十分关注中国轮胎市场的发展态势。根据国际橡胶研究会报道:2001年全球橡胶消耗量为1757万吨,比上一年下降3%,而中国占275万吨,占全球消耗量的15.6%,在世界橡胶工业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保持8.4%的增长速度。轮胎产量1.29亿条,占世界份额10%,其中25%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橡胶消费国。如此大的市场,令国外橡胶企业和厂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世界轮胎十强已有8家落户中国:排名世界轮胎首位的日本普利司通在沈阳建厂后,又在天津挂牌;排名世界第二的法国米其林在组建米其林沈阳轮胎公司后,又与上海轮胎公司乘用胎厂合资建厂;排名世界第三的美国固特异在大连建厂,并扩建轿车子午胎和载重子午胎。还有韩国锦湖轮胎在南京,韩国轮胎在江苏淮安、浙江嘉兴建厂;日本横滨在杭州,日本住友在常熟独资建厂;印尼佳通在安徽合肥、福建莆田建厂,并于2001年兼并安徽开元;香港中策先后在杭州、大连、银川和烟台等轮胎企业合资办厂;台湾正新在厦门、江苏昆山建厂,台湾泰丰收购江西橡胶厂。这些外资、台资企业的轮胎生产能力已占全国产量的35%,子午胎产量已占68%,其中出口一半以上,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这些年来,世界各大跨国轮胎公司都瞄准了中国的轮胎市场,中国台湾仅有的5家轮胎厂都移师祖国大陆设立独资轮胎企业。实际上,中国的轮胎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化竞争的市场。
(子行业透视之一) 轮胎产销两旺效益增长
据51家轮胎企业的统计,2002年1-9月我国综合外胎产量6914万条,同比增长10.54%。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公路运输优势凸显,子午线轮胎的优越性被消费者认同。2002年前三季度子午线轮胎产量2536万条,同比增长14.28%,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产量达到436.8万条,更是同比增长60.72%。1-9月轮胎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1.66亿元,同比增长23.28%,其中子午线轮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企业应收帐款77.39亿元,同比下降7.02%;出口形势继续看好,1-9月实物交货量和交货值分别同比增长10.64%和12.91%;实现利润9.55亿元。
2001年轮胎企业整体走出低谷
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国家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轮胎行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抓好调控产品总量,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行业终于走出低谷,整体扭亏为盈,为在"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列入轮胎分会的51家生产企业统计资料,2001年轮胎企业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轮胎产品有增有减。2001年轮胎产量完成8377万条,与上一年相比减少2.14%,其中子午线轮胎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45%,特别是全钢载重子午胎增长34.6%,而斜交胎产量下降,比上一年同期要减少4.77%。
由于汽车工业产销量高速增长和公路建设加快,轮胎市场销势趋旺,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由于汽车工业产销量高速增长和公路建设加快,轮胎销势趋旺。在综合外胎产量递减的情况下,轮胎销售收入增长9.05%(其中子午线轮胎销售收入增加18.08%,轮胎销售率上升0.71%),说明轮胎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说明子午线轮胎市场需求趋旺。轮胎销售的稳定增长,使轮胎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也使全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达到5.54亿元,实现利税28.74亿元,比上一年提高18.48%。
全钢子午胎需求缺口较大
中国轮胎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总体表现为:市场总体仍供大于求。斜交胎市场产销基本保持平稳,略有下降,子午线轮胎需求上升;汽车厂配套竞争激烈、竞相压价;低档轮胎市场竞争无序,高档轮胎市场主要还是外资企业制造的轮胎或进口轮胎占主导地位。具体分析如下:
斜交轮胎竞争激烈斜交胎在世界上呈现缩减趋势,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生产或少量生产。因此,斜交胎市场竞争主要是国内同行业的竞争。
近几年来,斜交胎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产业政策上,一直是限制斜交胎的发展,而且近几年斜交胎产量略有下降的趋势,但库存还有4.4亿元之多。其根本原因,一是轮胎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公路建设加快,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斜交胎受到子午线轮胎替代的冲击。
从目前斜交轮胎市场需求看,国内载重斜交胎的市场还是以大型轮胎企业为主。如三角、成山、青岛黄海、河南轮胎、桦林、上轮、广东珠江等国有企业,还有安徽佳通、杭州中策等企业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台湾正新、南京锦湖以高价精品胎定位,虽市场占有率不高,但经济效益较好。另外还有不少中小型轮胎企业参与竞争,尽管其质量不能与大型企业匹敌,但靠地方保护和低成本,造成近几年来载重斜交胎价格逐步下跌,给市场造成一定压力,影响了供求平衡。
子午线轮胎缺口较大在国内轿车、轻卡子午胎市场中,高档、高速度级(H、V、Z等)低系列的"55"、"50"、"45"、"35"等子午胎为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技术中档的轿车、轻卡子午胎主要竞争有"韩泰"、"锦湖"、"回力"、"佳通"、"黄海"和"三角"等品牌。其水平较为接近,但与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相比则处于下风,其他则能在低档价位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全钢子午胎的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故目前还谈不上相互竞争。正因为全钢子午胎需求量上升,故无论是跨国大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国有大企业以及民营联合企业都看好这块市场,正在大力发展全钢子午胎项目。2002年上半年涨幅达51%,这是轮胎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应值得关注。
(子行业透视之二) 合成胶需大力发展
2001年我国合成橡胶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4.55万吨,比上年增长19.3%。2002年我国合成橡胶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累计产量达到27.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6%,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估计2002年产量有可能达到12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兴起和橡胶制品业迅速发展,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增长较快。1990年产量31.74万吨,1995年达到58.56万吨,"八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3.0%。2000年产量增长到86.3万吨,比1995年增长49.6%,"九五"年均增长率为8.4%。
目前我国有合成橡胶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2001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家,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超过10万吨的企业已有4家。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股份公司2001年合成橡胶产量达到17.63万吨,居全国首位;其次是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01年产量达13.46万吨;中国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居第三位,2001年产量为11.17万吨。我国主要合成橡胶生产企业还有中油吉化分公司、申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和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等。
我国生产的合成橡胶现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丁苯橡胶、丁腈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硅橡胶、氟橡胶等。顺丁橡胶和丁苯热塑性弹性体是我国独立研制开发成功的。顺丁橡胶已建成5万吨/年生产装置,全国总年产能力已达到40万吨,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进入国际市场;丁苯热塑性弹性体已建设2套万吨级工业生产装置,全套生产技术还出口转让给了意大利埃尼化学(集团)公司。这些新装置的建成,使我国合成橡胶品种已基本齐全。山西合成橡胶集团与亚美尼亚纳依里特公司于2001年签约合资建设年产3万吨氯丁橡胶项目。该项目投资8.27亿元,其中山西合成橡胶集团占60%股份。该项目通过引进亚美尼亚先进的乙炔法氯丁橡胶生产工艺,将大大提高山西合成橡胶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使我国氯丁橡胶在产品质量、品种、能耗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生产的合成橡胶还不能满足橡胶制品业的需要,近几年进口量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2000年进口合成橡胶73.13万吨;2001年进口75.28万吨,为进口量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量占当年国内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的44.7%。
随着化学工业和橡胶制品业迅速发展,我国合成橡胶消费量增长迅速。1990年我国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达到34.8万吨,1995上升到86.4万吨,"八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9.9%;1997年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4.5万吨,2000年表观消费量增长到154.4万吨,比1995年增长78.6%,"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3%;2001年表观消费量增长到168.3万吨,比2000年增长9.0%。
目前我国合成橡胶的使用比例约53%,而世界合成橡胶的平均使用比例是61%。由于天然橡胶资源短缺,需要大力发展合成橡胶,提高合成橡胶的使用比例。
(子行业透视之三) 天然胶产量减价格升
天然橡胶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是综合性能最好的通用橡胶。虽然某些性能比不上合成橡胶,但就综合性能而言,至今还没有哪个胶种超过天然橡胶。现在世界上所用的飞机轮胎、工程机械胎和越野汽车轮胎等重型轮胎基本上都是天然橡胶制造的,除此之外,天然橡胶还广泛用于各种通用轮胎、胶带、胶管、胶鞋、杂制品等。目前,世界上部分或完全用天橡胶制造成的物品已达到10万种之多。
尽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但世界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总体上保持产需平衡。不过,世界天然橡胶出口资源将逐年减少,即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天然胶价格可能继续上升。
据统计,全世界43个植胶国家,植胶面积近1000万公顷,其中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四国植胶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5%,产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7%。目前印度自产橡胶可基本上满足国内需求,尚需少量进口;马来西亚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橡胶种植面积,发展国内橡胶制品工业,并开始从泰国、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地进口橡胶以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求,天然橡胶产量从1994年的11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60万吨。世界主要产胶大国的生产消费动态,将会直接影响到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供销格局。本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主要产胶大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今后15年内,天然橡胶的世界总出口量将会有所减少,全球可能会出现天然橡胶供不应求的局面。据贸易商和市场分析家预测,由于产胶国的天然橡胶减产计划及中国对天然橡胶需求的强劲之势,2003年世界天然橡胶的价格将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虽然2002年胶价最高达到95美分/公斤(FOB),几乎比2001年胶价最低点46美分/公斤(30年来胶价最低点)翻了一番。但是专家分析并预测2003年天然胶基准价格可能会上涨到1美元/公斤(FOB)。贸易商认为2003年橡胶的市场价低迷时可能会跌破85美分/公斤,但绝对会保持在一个强劲的心理价位即80美分/公斤(FOB)之上。伦敦国际橡胶研究机构(IRSG)表示:"假如2003年天气和气候状况不利于产胶国,天然胶价格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橡胶工业发展迅速,天然橡胶需求量不断上升。1985年我国天然橡胶需求量才41万吨,1990年达到60万吨,1999年达到100万吨,2000年为108万吨,2001年达115万吨。同期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分别为18.8万吨、26万吨、49万吨、48万吨、48万吨。目前,我国种植天然胶面积6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和广东,居世界植胶国的第四位。橡胶园约60%属国营农场所有,其余为各级乡、镇企业或私人所有。2001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约48万吨,排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五位。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橡胶供需缺口拉大行业效益回暖
- 时间: 2003-02-20 09:05:18 作者: 李国洪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