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2003年1月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时间: 2003-02-26 08:23:07    作者: 张曙光,汪新波,金岩石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点击:
  • 新年伊始,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依旧是经济运行的亮点,而月度贸易赤字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

    1月份经济特征

    1月份,我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良好,能源生产稳定增长,重要原材料产品也保持较快增长,而汽车及部分电子通信等"热点"产品生产更是增势迅猛。当月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仍是经济运行的亮点,而月度贸易赤字的出现也属正常。值得注意的是,美伊战争的阴云、国际局势的动荡和国际油价的波动,有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而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被动处境与该行业的改革进程有关。因此,建立多层次、市场化的石油生产、贸易和储备体系,是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1、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制造业全面开花

    新年伊始,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惯性。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6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4.8%,与上年4季度水平大体相当。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465亿元,同比增长14.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74亿元,增长11.3%;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709亿元,增长17.2%。从产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64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轻工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13.1%,重工业快于轻工业2.9个百分点。

    从行业和产品看,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良好,"热点"产品表现突出。一是能源生产稳定增长。当月生产原煤9631万吨,比上年同月增长10.8%;发电量增长10.7%;原油加工量增长13.1%。二是重要原材料产品保持较快增长。钢、成品钢材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14.8%和15.9%;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2.6%。三是汽车及部分电子通信等"热点"产品生产增势迅猛。当月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同比增长55.5%,生产水平接近去年最高月产量。其中生产轿车12.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倍。主要电子通信产品,移动电话机、电子计算机、微机以及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产品生产增长在27.1%至80.2%之间。

    2、消费增长明显加快,企业商品价格回升

    从业已公布的湖北、浙江等省的消费数据看,上述两省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5%,较去年明显提速,今年春节恰好在2月1日,比去年提前11天,元旦春节的假日经济效应显著,而且,1月份的货币供应增长比去年明显加快,也是推动消费的重要因素。湖北、浙江分处中部和东部,具有一定代表性,预计全国消费增长有可能达到和超过10%。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4%。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3%。其主要原因一是去年春节是2月12日,故有一定的不可比因素;二是今年气候较去年寒冷。另外,根据央行统计,1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0.6%。其中,投资品价格环比上升0.7%,同比上涨1.3%;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非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1.9%。消费品价格环比上升0.9%,同比下降1%;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2%;非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上升1.1%,同比下降0.5%。

    受国际市场油价持续上涨影响,1月份国内油品价格继续维持上涨势头。原油价格环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煤炭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升3.2%。电力价格环比上涨0.4%,同比上升1%。天然气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升0.7%。

    3、投资维持较快增速,拉动经济效果显著

    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为今年的经济增长奠定了供给方面的基础。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2942万亿元,增长17.4%;集体经济投资5901亿元,增长11.8%;个体经济投资6280亿元,增长15.7%。基本建设投资1.72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更新改造投资6584亿元,增长11.1%;房地产开发投资7736亿元,增长21.9%。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6.2%、20%、20.6%;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5%、22.9%、14.4%。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与去年基本持平。1月份的增长率有可能保持在15%左右。

    4、出口惯性增长,进口冲击加大

    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07.9亿美元,同比增长49.5%,其中出口297.7亿美元,进口310.2亿美元,分别增长37.3%和63.4%;由于汽车、原油等商品进口猛增,当月出现贸易逆差12.5亿美元。这是近年来月度统计中首次出现贸易赤字。

    1月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增势旺盛,出口额为127.9亿美元,增长38.5%。机电产品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良好,机电产品出口147.9亿美元,增长49.8%。

    与此同时,进口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今年春节恰在2月1日,节前的集中进口效应在1月份凸显,使当月进口出现较快增长;二是进口商对关税税率下降的预期使进口行为集中于1月份,如关税税率下降明显的汽车及其零配件当月进口8.6亿美元,增长1.56倍,净增5.2亿美元;三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致使进口金额加速攀升,尤其是原油及其衍生品价格上升明显。今年1月原油进口836万吨,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

    1月份,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49家,比去年同期增长33.69%;合同外资金额92.41亿美元,同比增长65.3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93亿美元,同比增长48.19%。

    金融与资本市场运行

    1、货币供应大幅增长,居民储蓄近十万亿

    1月份,货币供应大幅增长,月末M2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M1余额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比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M0余额2.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年末提高16.9个百分点。

    1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6万亿元,当月增加249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9.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当月各项贷款增加3357亿元,同比多增3107亿元。

    人民币期末汇率为一美元兑换8.276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7个基本点。

    2、同业拆借市场资金宽裕,利率明显回落

    1月份,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共运行22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为8903.12亿元,日均成交404.69亿元。

    其中,拆借市场成交1368.79亿元,回购市场成交6977.2亿元,现券市场成交557.11亿元。当月拆借市场利率下挫明显,成交量逐步放大。日加权平均利率从月初的2.264%快速下降,后在2.150%附近小幅震荡,月末收于2.115%,较去年12月末下降了10个基点。

    回购市场利率先抑后扬,日均成交量逐步放大。现券交易继续恢复增长,银行间债券指数明显上升。

    3、股指触底反弹,成交金额增加

    1月份,上证指数以1347点开盘,月末收于1499点,反弹11.28%,月末前曾经突破1500点大关。其中,1月14日,股票市场呈现大涨行情,中国联通、中国石化、招商银行、深发展等大型指标股一起涨停,带动指数大幅上扬,上证指数当日上扬80点,成交金额也从前一日两市合计92亿元骤增至354亿元。全月深沪两市A、B股累计成交2972.71亿元,比上月增长71.37%。

    未来趋势与建议

    化解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在1月份的经济运行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是,近年来首次出现了月度贸易赤字,这不值得奇怪。其中虽然有一些短期因素的作用,如原油价格上升了51%,而原油进口却大幅度增长77%,仅此一项的净增额就相当于全部贸易赤字的89%。至于关税降低,进口增加,则是一种趋势。今年初,我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继续调降了3019个税号的进口税率,平均进口税率从上年的12%降至11%。进口税率降低,会刺激进口的增加,到一定时候,会出现进口及其增长大于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中国经济并非坏事。因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不仅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增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我们在一些方面陷于被动。

    不过,1月份的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中"买涨不买落"的现象再度出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我国石油及其生产、交易和储备体系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交易的方式是,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做法往往使我们在国际市场波动中陷于被动应付,是导致"买涨不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存在很大缺陷。在三大石油公司分拆重组以后,石油业的垄断没有打破。目前国有石油巨头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长链条的多级批发零售系统。再次,我国石油储备系统不健全,储备量严重不足。还有,我国只有石油现货交易,而无石油期货,有粮食等期货市场,而无石油期货市场,然而,建立石油期货和期货市场不仅是国内企业生产交易的需求,而且是参与亚洲各国石油期货市场竞争的需要,应该尽快开展石油期货业务。

    针对上述问题,很多专家呼吁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安全和储备体系:包括逐步取消成品油进口专营制度,放松销售市场的准入限制;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需求大户企业的商业储备;建立远期交易和期货储备制度,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等。

    除了油价波动之外,电力紧张也构成了目前经济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电力行业是煤炭行业最大的用户,电力紧张导致用煤紧缺,但煤炭部门拒绝为"电力改革"买单。电力体制改革刚刚进入实施阶段,新成立的电监会和五大电力公司,尚不具有整体协调、以丰补欠的能力,因此对煤炭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所下降。一旦煤炭价格上涨,电价上涨的压力凸现。

    1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十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储蓄的高增长虽然是利弊并存,但更多地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深层矛盾和金融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分流无路,可供个人投资选择的金融产品除储蓄外,只有股票、开放式基金和国债,股市低迷,基金受累,国债容量有限,且利率与存款利率相差无几。二是个人防范生活风险的动机增强,说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三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率高达14%,超过法定准备8个百分点,表明资金富裕,渠道不畅,特别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低,存款的快速增长在增加银行资金供应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元月下旬,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相继召开,确定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降低不良资产,推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3至5年内整体上市上,不见得是恰当的选择。倒是一些不是重点的安排和举措,也许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方面,温州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继续进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预计全国每个省都将有一两个县市参与进来。实行浮动利率已使试点信用社存款大增,但如何有效运用这些资金也是一个考验。其实,这方面的步子还可以大些。

    再如,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企业债有三类:一是中央机构债券,如中铁债,三峡债;二是"准市政债券",如上海轨道债,重庆城投债;三是公司债券,如中移动债,武钢债。其实,"准市政债券"与地方政府债券区别不大,就以上海久事公司向全国发行的40亿元"2003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债券"来说,该公司的实际出资人是上海市政府,其78.5亿元注册资本来源于市财政拨款,而对该项目市政府将给予资本金拨款、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轨道交通票价调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这一举措却突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在我国面临着城市化高潮的情况下,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当然,企业债的发行目前仍有两点需要改变,一是发债需要国家计委审批,二是民营企业尚未取得发债的权利。

    总之,金融改革才是化解金融风险,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