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副产品季节性生产的矛盾,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种植风险,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发展我省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业,走加工增值之路,是当前我省摆脱农民增收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我省的实践证明,农副产品加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副产品基地迅速发展。自1995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由于加工技术开发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领域不断扩大,附加值的增长幅度不断上升。农副产品加工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对外出口。农副产品加工带动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农副产品就地加工,不仅农副产品自身得到增值,而且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
目前,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一是加工率低。海南农副产品品种繁多,但真正用于工业加工的并不多,而且产品单一,档次低。除了个别品种外,大多数是通过长途运输到内地销售,产品未能及时售出只得贱价抛售,有些保鲜期短的品种烂在田间地头,损失惨重。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行业有整体萎缩之势。目前,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是“散、小、差”,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这是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快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应打好“四张牌”:
打好规模牌:把优势农副产品做大,确保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资源。我省农村小农经济仍占相当大的规模,当前农副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规模有限,主要是受到农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加工原料来自千家万户,规模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到加工业的发展。建议依托大中型加工企业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通过引进技术和优化品种,进一步提高基地产品的优质率;根据生长条件、经济价值和发展空间,选择优势产品的优势区域,确定种养品种和规模;培育反季节品种,解决加工原料的均衡性供给问题,以延长加工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以上措施,建设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的商品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在有限的农业资源中,不断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为加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确保加工业的需要。
打好科技牌:把龙头企业做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首当其冲受到挑战的是农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0个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种子研究、开发和销售,最大的200家食品加工公司的产值,已经占到全球食品总产值的1/3。中国农业面对的强大竞争对手是规模庞大、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公司。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发展有规模的龙头企业,一要有资金,二要有技术,三是产品要有市场。在资金方面,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内,可以考虑比照其他工业企业政策,将其列入省工业发展基金扶持的对象。在技术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开发新产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业,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打好质量牌:规范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食品工业要求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我省在这方面仍然存在标准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的问题,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按照国际惯例,加快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疫体系。要真正把我省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成一批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其次,质检、农业、卫生、工商和环保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分工,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前、加工后,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监督。此外,要加强食品监管的立法,从根本上保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打好合作牌: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法律法规、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市场监督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上来。要加强行业协会及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设,通过各个协会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国际合作等功能,与中介组织网络相互结合,建立比较完备的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四张牌”
- 时间: 2003-02-26 10:17:57 作者: 熊安静(省政府研究室)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