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订单农业”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 时间: 2003-03-19 08:05:17    作者: 庄琪 张诗雨 王有军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
  • 来自农业大省吉林的人大代表在谈到农业产业化时,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很认同,他们认为,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因此,许多地方政府都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并青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力推“订单农业”。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解决不好公司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问题,会带来很多麻烦。

    运用好市场手段

    “国家过去是‘以粮为纲’,粮食怕不够,要的是数量、产量,现在应该要结构,产品得跟市场适应。”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市市长刚占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粮食要“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在开始暴露出来。刚占标代表认为,如果运用好市场手段,市场机制调动的效率比任何方式都高,粮食问题“别谈多和少,关键是运用好市场手段”。

    事实上,许多粮食主产区都早已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告诉记者,吉林现在正把大豆作为优势产业来推广,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长春市近年来就逐步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增加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使种植业结构正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还应当深化和完备土地产权问题改革”,刚占标代表表示,应当细化土地产权,突出强调“土地的交易性和流转性、土地产权的收益性、土地产权的继承性”三个方面, 刚占标代表称这是市场手段,如果解决好了,工业化进程、产业化进程、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就好解决了。“解决土地问题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个突破口”,刚占标说。

    “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一体化经营进程。许多地方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是“公司+农户”,发展“订单农业”。

    吉林德大公司是一家以加工肉鸡为主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王秀林向记者介绍,公司年“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00万亩,涉及10个县,带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农民约15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粮食集团董事长刘宪鲁也告诉记者,公司近两年开始搞“订单农业”,面积达1500万亩,年粮食收购量达700万吨,带动农户近100万户。“搞‘订单农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企业有稳定的粮源”。

    据介绍,吉林省政府从1998年开始组织发展“订单农业”,组织企业与基地进行对接,推动了以订单为纽带的基地建设,如长春市2002年订单面积达到937万亩,占该市耕地面积的56%,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

    搞“订单”也可能陷入困境

    “‘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中比较好的方式,但这里面有一个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他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合理。在这方面,现在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有些地方的企业和农户签订农产品“订单”,但收获时订单兑现不了,其主要问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让企业与农户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程国强表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理利益连接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实现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环节的稳定结合,必须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同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程国强提出,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保护价、吸纳农民入股、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来解决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