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财经观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大拐点
  • 时间: 2003-03-20 08:26:16    作者: 丁秀洪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点击:
  • 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状面前,扩大内需将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昨天上午,举世瞩目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此前,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已经在3月14日闭幕。 

      从上一届两会到本届两会的召开,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一方面,中国加入了WTO,全球化已经势不可当的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持续走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增长势头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观察人士认为,刚刚闭幕的两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拐点,今后,中国经济将沿着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轨迹稳步上升。

      扩大内需要靠农村 

      朱?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状面前,扩大内需将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与以往的通过发国债拉动内需不同,尽管国债发行也被作为本届新政府的重要经济主张,但本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委员和代表将扩大内需的目标瞄向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实现消费拉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出现了放缓趋势,其中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降幅明显,这制约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 

      因此,很多委员和代表提出减免农业税、加快城市化速度、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措施。“每个农民每年多花一块钱,我们的GDP就可以增加一个点,随之带来的就业、税收等方面的效益更是难以计数。”专家们乐观估计。 

      国资改革深入骨髓 

      “在经过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经验摸索之后,新成立的本届政府将有可能真正解决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伴随着设立国资委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在京的多位专家学者和参会的委员代表们都对国资改革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由于有“国有企业三年解困”做铺垫,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最佳时机。作为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的重要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置曾被指为仅仅是账面重组或将将来的利润提前透支。但也正因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我国国有企业才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公司制,其资本结构更加开放,使外部资本的进入成为可能。

      新一届党政班子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从“国家所有,分级管理”上升到“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的高度,充分给地方放权,其目的自然是希望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快国有资产改制的速度。可以相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将利用其资本、体制的优势大举介入,混合所有制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模式,而纯粹的国营、民营、外资的概念将成为历史。

      非公经济渴望公平

      观察人士早就从参加此次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中非公人士的数量中得出结论:今后,非公经济将在我国扮演更加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已经为GDP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一部分先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必然会选择更大的舞台,比如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或者是进入一些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在非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平仍然被视为最大的障碍,不少委员和代表呼吁:“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就应该向民营资本开放;凡是国有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就应该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列远非两会经济热点之全貌。随着新一届政府工作的逐步开展,更多的经济热点将在实践中不断涌现。虽然两会已经结束,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