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南滨农场报告:"设施农业"推动生产转型
  • 时间: 2003-03-21 08:59:22    作者: 陈超 邓建华 黄世锋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设施农业”推动生产转型 本报记者陈超邓建华通讯员黄世锋 来自南滨农场改革一线的报告之四

    田地中,碗口粗的水管若隐若现,织成一张大网,把水和养分精确而深入的送达植物的根部;一株芒果树,经过高枝改冠,可以长出10多个品种―――在南滨农场的普通职工看来,这样的科技手段都已是家常便饭。

    在南滨农场原来可耕作的土地中,水浇地仅为3万亩,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局限。近几年来,农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改造农场丘陵地,实施配套措施,合理整治农田,针对农场坡度较高、缺水且不易灌溉的部分地区,采取挖深水井取地下水的作法,推广节水灌溉和农膜保水等农业技术,预计从今年起,水浇地面积将超过5万亩,整个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2001年,南滨农场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和海南省确定为“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业示范农场”、“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

    南滨农场注重以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场自营经济服务中心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作建起了香蕉试管种苗基地,两年来为职工提供了100万株优质蕉苗,使职工的香蕉全面实现良种化;农场还和各农科院校合作建立的香蕉、芒果、台湾蜜枣、黄皮、番石榴种植示范基地,起到实验示范推广的作用,为职工今后的种植生产提供宝贵的借鉴。

    为不断提高职工的科技意识和水平,使职工依靠技术制富,农场两年来共举办学习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800人次。此外,农场还在原有“高效农业指导服务中心”技术力量的基础上,配齐各基层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健全了场、区、队三级科技推广网络,确保职工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措施的落实。同时,为提高职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场特设“庄稼门诊”,对职工农药、化肥的选用和科学合理施用提供无偿咨询服务,使职工掌握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知识。

    符必贵几年前还只是农场车队里一名普通司机,通过学习掌握了过硬的种植技术。2001年10月,他承包下一块30多亩效益不高的芒果园。符必贵投入7万多元,用高枝改冠的技术将品种改为当前市场效益最好的黄金龙,当年收入近15万元。现在,符必贵已成为全场闻名的芒果种植高手,在他的指导下,园里的外来打工者每年也能有过万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