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胶近期整体依然维持高位区域震荡整理走势,近期合约(RU304合约-RU306合约)呈现近低远高正基差排列态势,而远期合约(RU307合约-RU401合约)则呈现近高远低逆基差排列格局。其中主力合约RU306期价与远期合约RU307期价之间的价差已较为悬殊,目前已反向突破1000元/吨,并达到1200元/吨左右。
国内橡胶生产周期性、季节性存在如下规律:胶市1-3月为停割期,4-5月为产胶淡季,6-9月为产胶旺季,10-12月为产胶淡季。因此,在不考虑进口胶不规则进口的同时,如果仅考虑上述生产规律,则国内胶市胶价一般于3月末、4月初达到年中高点,随即逐渐下行,并于8月左右达到年中低点,继而返身上行,由此而完成周期性循环。与此相对应的是,沪胶期货合约中10月、11月、1月、3月、4月为强势合约,而5月、6月、7月、8月、9月合约则为弱势合约。国内胶市6月割胶量与7月割胶量的区别较小,现货市场中6月胶价与7月胶价之间的价差也较小。对于沪胶而言,正常情况下,6月合约期价与7月合约期价之间的价差也较小。考虑沪胶相隔一个月的持仓成本约为100元/吨,7月割胶量略大于6月割胶量,以及7月现货胶价略低于6月现货胶价等因素,7月合约期价与6月合约期价之间的价差将不应超过200元/吨。
笔者认为,导致沪胶RU306合约与RU307合约期价价差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受制于国际、国内胶市目前处于产胶淡季,胶源供应紧张,需求消费旺盛等利多因素作用,沪胶近期合约运行于涨势之中,且涨幅较大;同时因受国际国内胶市即将进入产胶旺季,政策性干预利空等因素作用,沪胶远期合约虽然同样运行于涨势之中,但涨幅较小。其二,多方主力在近期合约获取较多投资盈利的同时,也将被迫承接较多的实盘。而实盘的出路,除部分被注销而向现货市场消化外,其余将被转抛至远期合约。受制于买远卖近、买低卖高正向跨期套利资金作用,沪胶近远期合约期价价差缩小,由此将成为多方主力买高卖低反向跨期套利,向远期合约转抛实盘的良好时机。其三,多方主力受制于其资金实力的局限性,采取由近及远、依此逐个进驻沪胶合约的操作策略,由此导致RU306合约持仓量显著大于RU307合约持仓量,并进而导致两合约期价价差反向倒挂渐趋悬殊。
目前上述两合约持仓量对比显示,主力合约RU306持仓量自3月10日的63774手起大幅增长,经过数日已大幅拓展至12万手以上,增长幅度几乎达到1倍,且目前该合约持仓量仍有继续拓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远期合约RU307持仓量同样自3月10日的20376手起大幅拓展,目前已大幅扩增至5万手,增长幅度也超过1倍。其原因是该合约持仓量基数相对较小,拓展空间较大,拓展速度也相对较快。尽管如此,由于市场主力资金尚未有撤离主力合约RU306的迹象,因此对于持仓量而言,远期合约RU307对主力合约RU306的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全面超过主力合约RU306依然为时过早。由此不难推测,主力合约RU306期价对远期合约RU307期价的升水,仍将维持较大幅度,且维持相对较长时间。
对于未来沪胶RU306合约与RU307合约价差变化趋势,笔者认为,不合理的价差终将由于跨期套利资金作用而渐趋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力合约RU306将逐渐转变为近期合约,该合约场内沉淀资金将逐渐撤离,致使该合约持仓量达到峰值后将逐渐缩减。与此同时,外围增量资金将不断进驻远期合约RU307,导致该合约持仓量不断拓展。期间沪胶涨势持续时间较长,且持仓量依然远远大于实盘量。由此可以推测,多方主力虚盘投资盈利将远远超过其承接实盘的亏损,当远期合约RU307期价对主力合约RU306期价依然维持较大幅度贴水之际,主力将可能尝试买RU307合约卖RU306合约,从而导致两合约期价价差渐趋合理。
由目前两合约期价价差达到1200元/吨,投资者可轻仓介入,尝试买RU307合约、卖RU306合约,当两合约期价价差达到1350元/吨之际补仓,达到1500元/吨全面止损退场;而当两合约期价价差缩小至200-300元/吨之际,则可考虑获利对冲平仓。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上海期货:沪胶价差缘何失衡?
- 时间: 2003-03-24 08:56:59 作者: 施海 来源: 中证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