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整合44亿资产 云南农垦欲造橡胶航母
  • 时间: 2003-03-31 09:35:1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商务网    点击:
  • 据悉,云胶股份将于今年9月成立,农垦集团绝对控股,除全面置入云南农恳的橡胶资源外,还将吸纳民营甚至是自然人资本进入。

      这也许将是我国第一个橡胶产业航母。

      初升的太阳打在云南农垦总局橄榄坝三分场密密麻麻的橡胶树上,满目苍翠。

      30岁的傣族汉子俸钢站在橄榄坝三分场门口,正准备和几个同事一起把“云南农垦总局橄榄坝三分场”的牌子摘下,换成“云南农垦集团景洪分公司”。这天是3月15日。

      随着牌子的更换,一场涉及云南农垦40个农场、8万多名职工的橡胶产业整合工作拉开帷幕。

      来自云南省深化国企改革工作小组的确切消息是,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和市场分析,云南省已经确定了全面整合橡胶资源的部署,由省农垦集团绝对控股成立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胶股份)。

      3月21日,云南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云南农恳)宣传部长孔君透露,新组建的云胶股份将整合云南垦区所有优质资源,按照“拟上市公司”体制运作,力争于2005年上市,到2010年,完成年产干胶28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的目标。

      而取消分场的法人地位,将之改变为只拥有生产资源的分公司,是这个目标的第一步。

     不堪重负

      “云南农垦就等于云南橡胶。”云南农恳系统这样告诉外人。截至2002年底,云南农恳共拥有158万亩橡胶基地,占云南橡胶总面积的50%左右,年产干胶12万吨,占全国市场可供应干胶量的40%以上。

      云南农垦始建于1951年,目前有40个农场,分布在全省8个地州、27个县市。其中有26个农场生产橡胶,共有胶树158万亩,开割胶林103万亩,预计到2005年开割面积可达130万亩。此外,云南农垦有53个橡胶加工厂,年产橡胶12.5万吨。大的年加工橡胶在万吨以上,小的则仅有几十吨。如景洪农场,年生产橡胶为22000吨。

      从亩产情况看,云南农垦的橡胶平均亩产在120公斤左右,而最适宜于种植橡胶的西双版纳等地亩产可接近140公斤。相比而言,泰国的橡胶单产在80公斤,马来西亚为56公斤,印度尼西亚为35公斤。

      农垦人士认为,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云南农垦已经形成以橡胶产业为龙头的产业构架。因而,一旦橡胶市场出现波动,“云南农垦的日子就很难过”。

      事实上,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云南农垦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该系统连续五年亏损,每吨橡胶直接损失2000元以上。

      来自云南省农业厅热带作物办公室(以下简称热作办)的数据称,自1997-2001年,农垦系统仅在橡胶一项即累计亏损8.6亿元。

      孔君认为,除却市场的不利因素之外,体制上的制约是橡胶产业每况愈下的“罪魁祸首”。

      据记者调查,目前,云南农垦的橡胶管理上实行“总局-分局-农场-分场-生产队”五级管理制度,各个分场均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及投资决策、销售加工权利,政企不分,各项运行成本极高。“全系统8万多名在职职工,有超过1万名行政人员。仅此一项支出,就让农垦不堪重负。”孔君称。

      由此带来的后果直接体现在橡胶的生产成本中。农垦总局橡胶产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西双版纳垦区,每吨橡胶的直接生产成本仅为4800元,部分垦区已可以压缩至3800元/吨,“完全和国外橡胶有一拼”。然而,加上制造、管理、经营和财物成本,1吨干胶的综合成本高达8500元。这导致云南橡胶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和海南橡胶竞争,更不要说东南亚橡胶。

     虽然早在1994年,云南农垦即开始实体化运作尝试,并于1996年成立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全面整合该系统44亿元资产,但效果差强人意。

      云南农垦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云南农垦“目前尚有36亿元左右的银行负债,加上其他债务,资产负债率高达88.2%,几乎可以认定全系统再造血功能基本消失”。

      “农垦必须换个活法。”张先生说。

      再造血

      2002年初,云南农垦总局与云南农垦集团公司联合下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清产核资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决定在全系统内实施以职工家庭抵押承包经营为基础、农场为基地、专业化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基地-职工家庭”农业(橡胶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橡胶产业整合。同时实施政企分开,通过分立式改组,将政企、社企职能分开,使企业轻装上阵。

      云南农垦总局内部文件表明,截至2002年底,云垦40个农场的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完成,原26个分场建制精简为12个,14个农林分场建制合并为7个。

      以景洪垦区为例。景洪农场是云南省产胶量最多的分场,有11个农场和8家橡胶加工厂。目前,该区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景洪农场原有13000多职工,改制后分流人员达3800人,并且主要集中在7000多名一线的割胶工中;今后,景洪分局将承担起行政管理及与地方协调关系职责,所有涉及具体生产的工作将统一由即将挂牌的西双版纳分公司完成,而农场将彻底转型成为生产基地。

      而在生产方面,记者在一份“职工家庭抵押承包合同(讨论稿)”上看到,职工家庭经营实行林木资产承包、核算、盈亏和风险“四到户”制度,承包责任人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险费用“三自理”,并对长期承包的职工实行种植统一规划、产品统一收购、技术措施统一实施、质量标准统一自省、病虫害统一防治、加工销售统一经营的“六统一”管理,改变现行的高度集中、吃大锅饭的农业经营机制。

      同时,农垦集团还将对现有的橡胶加工厂进行全面的整合,准备将136家加工厂减少到16家,并将提升天然橡胶的产量。

      孔君认为,如此整合将使产业再造血功能增强。通过下岗分流家庭承包,农垦将不再承担这些职工的工资、劳保等支出,将使未来的股份公司不存在此类包袱;林木承包到户,将可以刺激承包责任人的积极性,并彻底杜绝假公济私的现象;政企分开将使企业自主性加强,从而使投资决策乃至企业运行更具目的性,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强。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云胶股份试图从销售权上统一整合云南全省资源。有消息称,云南农垦正在与云南省有关部门协商,试图把民营的橡胶企业统一纳入农垦的销售体系中,以后云南农垦系统甚至整个云南省所有橡胶的产、供、销都将由云胶股份来承担,“至少我们将辐射或吸纳民营橡胶的销售范围”。

      可靠消息表明,云胶股份将于今年9月成立,农垦集团绝对控股,除全面置入云南农垦的橡胶资源外,还将吸纳民营甚至是自然人资本进入,力争于2005年上市。

      橡胶航母

      “我们要打造一个橡胶航母。”农垦集团高层人士在不同场合反复表示。

      2002年,中国消费橡胶130万吨,为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费国。相比之下,我国橡胶企业的生产能力则令人担忧。资料显示,云南去年橡胶生产不足20万吨,海南则在28万吨左右,二者相加占全国可供应橡胶的70%以上,还存在大约80万吨的缺口。

      孔君认为,组建云胶股份的意义在此:通过产业整合促使橡胶产量和质量持续上升,并形成产业合力,有效参与国内国外市场竞争。

      他说,橡胶整合将通过管理机制、产业资源和物流体系三个方面完成。

      仅就目前形势来看,云南农垦系统的橡胶产业资源整合已经完成,管理机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中,而物流体系的整合已在悄然实施。

      2002年11月25日,云南农垦集团电子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云南农垦与海南农垦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网上电子交易平台,起初将先分两个厅进行各自的交易,在条件成熟后将采用交叉交易的方式,形成共同的橡胶现货交易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流配送点,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云南农垦集团总经理方宇铮表示,海南农垦电子交易平台两年多的发展证明,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有明显的优点,一是进行公开公平的交易,可抑制市场的恶性竞争,避免暗箱操作,大大地方便客户,使需求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到不同品质的橡胶;二是价格倒计时的交易方式也可以发现价格,海南农垦在没有电子交易系统时其橡胶售价要低于云南农垦200-300元/吨,而去年则高于云南70多元,今年更高出300多元。并且,云南农垦的橡胶在胶价涨时上不去,使胶农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而在胶价下跌时又下不来,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

      孔君说,今后的发展中,期货和现货的发展将被纳入统筹管理之中。据称,位于昆明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定点仓库将和电子交易中心形成呼应。

      昆明(上海)定点交割库附属于云南农垦集团的供销公司。1995年就介入了期货交割。目前,它还是海南天然橡胶批发市场在云南的交割库,也是海南电子商务中心的定点仓库。

      此外,云胶股份还将承担资本运营的任务。孔君认为,云南橡胶的发展瓶颈“不在于资源而是资金”。

      “将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本、资金和技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集生产资源、产品供应、深加工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产业供应体系,打造一个橡胶产业航母,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格局。”云南省农业厅热作办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