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的轮胎生产商与主管部门紧急应对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之时,轮胎业新秀青岛双星的总裁汪海却没有出现;他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青岛双星2003年不再向制鞋业投资一分钱,而将向轮胎业追加投资
进入3月,在国内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一派疯涨之际,国内轮胎生产企业心似刀剜。他们近日齐聚北京,与主管部门紧急商议对策,呼吁增加天然橡胶进口配额,下调天然橡胶进口关税,动用国内储备胶遏制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并商议是否联合推出轮胎产品涨价行动。
然而,这样一次热闹的行业峰会,加入轮胎行业的新秀――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双星”,000599)总裁汪海却没有出现。
《财经时报》了解到,这一天,汪海正忙着盘点手中青岛华青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青股份”)一年的盈收。他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青岛双星2003年将不再向制鞋业投资一分钱,而转向轮胎业追加投资5.5亿元人民币。
险中取胜
合并华青股份是青岛双星投资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转型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从1998年华青股份股票停止柜台交易,面临生存危机,青岛双星出手相救至今,为了493.2万股权,青岛双星和华青股份原属地政府――青岛胶南市政府整整“斗争”了近4年。
华青股份1997年3月获准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即可以进行柜台交易),股权证简称“华青股份”,1998年8月,青岛胶南公有资产管理公司协议受让华青股份工会持有的法人股469.2万股。
当时,华青股份是青岛市柜台交易的龙头股,每股价格曾一度冲高到14元。此后,因国发办(1998)10号文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文件出台,自1998年10月13日起,柜台交易停止。
此时,华青股份除了被同行或行业相近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几乎没有生路。对华青股份来说,青岛双星恰好符合合并的条件。华青股份主动找过青岛双星有关人士两次,而正盘算向轮胎业转型、“给汽车造鞋”的汪海也大喜过望,双方一拍即合。
1999年3月24日,青岛市政府发文,同意双方作为吸收合并的试点。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文同意双方换股吸收方案。
但是,青岛胶南公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493.2万华青法人股却惹出乱子。合并过程中,胶南市政府提出,这493.2万股归胶南市政府无偿持有。此言一出,汪海表示不干:493.2万股本属于华青股份工会,胶南市没有为这些股份出过一分钱,拿走不合法。
此后,胶南市政府提出要控股合并后的新公司,或占48%的股份。在这些要求被拒绝后,胶南市政府责令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华青股份注销手续,并收走华青股份公章。汪海为此东奔西走,准备对胶南市委、市政府提起公诉。后在青岛市政府的强烈干预下,2001年11月,华青股份被注销。经胶南市政府换届,新政府领导在2003年年初明确表示,将这493.2万股法人股转让给青岛双星,一场“拉锯战”才告结束。
斗争延续?
两家公司合并后,开始相互渗透,进行人员调整,华青股份也易名为双星轮胎总公司。然而,2002年8月10日,华青股份的创始人杨同德突然神秘出走。原华青股份一位中层干部在电话里对《财经时报》说:“杨总走了有他的理由。”
青岛双星一位人士对《财经时报》透露:“双星人也很想知道杨同德到底去哪儿了。听说是没有离开青岛,好像买了一家纺织机械厂。有人说他要重整河山,还是做轮胎,并将从华青挖走部分管理人员――但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也不清楚。”
杨同德出走的时候没有带走一个部下。对此,汪海曾对媒体表示:“他们想借此让华青垮台,以证明双星吸收合并华青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汪海是造鞋的,怎么造得了轮胎?”
汪海的话,透露出合并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分歧。《财经时报》记者曾在青岛采访华青股份,陪同前去的青岛双星人士和华青股份人士一见面就显得有些不自然。
青岛双星有关人士当时私下对记者说:“他们的企业很厉害,轮胎很赚钱,所以看不上我们双星。如果合并的事不是在几年前就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他们是不可能跟我们合并的。”
杨同德出走半个月后,汪海任命原华青股份副总经理朱方敏为总经理。此后,为避免引起大的震动,汪海在华青股份紧急成立了一个“大讨论指导小组”,组织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讨论三个问题:吸收合并是对还是错?靠上名牌是吃亏还是沾光?杨同德出走是对还是错?
大讨论一直扩展到车间的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一连3个月。汪海认为,杨同德出走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华青股份还可能会迎来第三场风波。
轮胎厂下狠手
青岛双星和华青股份的合并之戏还没有收场,汪海的另一只手又杀向了鲁西。青岛双星瞄向了中国最大的农用车生产企业――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时风集团”)。双方签约合资建设双星时风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令人不解的是,汪海此役可谓“大出血”:合资厂建在山东高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风集团的家门口,总投资6亿元,青岛双星并没有控股,只占了45%的股份,另外55%的控股权拱手让给了时风集团。
“给人家当地交税、给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给人家时风配套上门、用的还是我们的技术,而我们连控股权也没有拿到!惟一就是合资厂的名称把双星放在了前面。”青岛双星一位人士对汪海的决策颇为不解。这样的声音在青岛双星或许并不少听到。
不过,汪海对青岛双星与时风集团的结盟颇感得意:2002年时风集团在农用车市场占有率达48%以上,而双星轮胎总公司自身现有250万套农用胎生产能力;两年后,青岛双星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农用胎生产企业。在新闻发布会上,汪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财经时报》了解到,青岛双星与时风集团设立的合资厂计划在2003年年底,投产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是200万套农用胎;2004年年底将达到400万套的生产能力。此外,青岛双星正在努力申请配股,以做新的融资准备。
在内资、外资掀起轮胎投资热的潮流里,等待汪海的还有更残酷的搏杀。外资正在低价收购市场中战败的中国轮胎厂,青岛双星也在与德国大陆公司接洽新的合作事宜。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5.5亿下注轮胎业 青岛双星4年转型历程
- 时间: 2003-03-31 09:39:5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隆众石化商情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