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世贸以后,在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进一步融合过程中,面对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一些影响,中国需要选择新的政策思路和措施。
解决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既要有动态平衡的观念,也要有区域平衡的思想。从短期(WTO过渡期)看,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政策思路是,将大宗农产品进口配额因素考虑在内,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作为重要变量,在粮食自给率保持95%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适当压缩国内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量,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规模。
从中长期(WTO过渡期完成以后)看,中国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政策思路是,用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上置换农业资源,逐步降低粮棉油糖等农产品的自给率,使粮食的自给率降到90%,棉油糖等农产品自给率可以更低,从国际市场适当增加这些农产品的进口量;同时,为扩大出口和国内市场消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和畜禽、水产品等,并不断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
从区域平衡角度看,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还应在区域上进行政策定位。
第一,从东、中、西三大地区看,今后东部地区和城市郊区应逐步压缩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农产品生产。
第二,从粮食供求平衡上看,应推行南进北出的战略方针。南方销区可利用WTO配额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和饲料等产品,北方可利用市场区位优势向日、韩、俄等国出口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农产品。
第三,从棉花供求平衡上看,应推行西出东进的战略方针。即新疆出口棉花,东部地区适当进口棉花。
第四,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角度看,东北应适度压缩既耗土地又耗水资源的稻谷生产,归还和扩大湿地面积;南方要退耕还湖,扩大湖地面积;西部要继续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适度扩大林地和草地面积。此外,按照区域比较优势,今后中国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和发展10大农产品产业带,走区域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道路。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按比较优势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
- 时间: 2003-03-04 08:10:41 作者: 蓝海涛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