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残留 出口集中 技术薄弱 供需矛盾 恶性竞争
去年,在内有质量安全问题、外有越来越严苛的技术壁垒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水产品出口依然破茧而出,逆势而上,实现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双增长,连续三年摘取了农产品出口的桂冠。这份成绩实属来之不易,值得庆贺。
但在采访中,业内人士也提出许多在水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隐忧。
首先,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制约水产品出口的首要因素。出口水产品“氯霉素事件”不仅带来了欧盟对我国水产品进口的封关措施,也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心和我水产品的国际形象,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其次,出口市场依然过于集中。去年,出口日、美、韩和欧盟四大市场的水产品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5%,尽管比前两年略有降低,但仍过于集中,成为制约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发展适销对路的水产品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加工技术薄弱,出口品种单一。专家指出,多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鳗鱼、对虾、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高附加值的养殖鱼类加工出口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优势。
第四,水产品季节性生产和国际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由于气候、技术等问题,我国生产的大规格罗非鱼产品一般集中在5―7月,不能满足美国市场的常年需求。
第五,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恶性竞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鳗鱼出口,出口企业为争夺日本市场竞相压价,导致我国养鳗业经营比较效益明显下滑,增产不增收。
中国作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中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出口潜力巨大。但今后水产品出口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大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一是技术壁垒,二是反倾销壁垒。去年我国对美出口对虾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但由于出口量增长过快,导致出口价格下滑,美国8个州的对虾养殖业者已向本国政府提出对来自中国的进口虾类征收反倾销税。
为此,农业部渔业局表示,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和加工水产品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渔业行业的组织化管理和政策引导,促进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水产品出口隐忧亟待化解
- 时间: 2003-03-04 08:27:15 作者: 向清凯 毛丽俊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