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特色农业如何永葆活力
  • 时间: 2003-03-05 08:19:4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近几年,全国各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过程中,都在强调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以及特色加工,发展特色农业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地方也确实见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也有不少地方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发展没多久就“特”不下去了,甚至造成了劳民伤财的后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只看到了特色农业的附加值很高,也确有发展前途,但对特色农业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有偏颇,或操作不当,走入了误区,没有抓到点子上,也就难以达到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步增加的初衷。

    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上天赋予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用到各地的农业发展中,可以说是绝对的真理。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就要牢记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避免“凡是传统的都是特色的”、“只有稀有名贵的才是特色的”、“只有特起来才能富起来”等误区,注意纠正“只要学得来就能特起来”、“要特起来必要大起来”等错误做法,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多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脚踏实地寻特色。即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寻找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本钱”。当地最具优势的特别之处,将是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首选。法国西部地区土地瘠薄,但却适合种植葡萄,于是就种出了优质葡萄并加工出了享誉全球的葡萄酒。巴西天气炎热,生产不出需要寒冷天气的优质小麦,但却非常适合生产优质橙类,成了世界上鲜橙和橙汁第一出口大国。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其次,要突出特色调结构。特色农业是个相对概念。就粮、棉、油等传统种植业而言,创品牌、创优质就是特色;就资源而言,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就是特色;就市场而言,能够生产和销售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就是特色。为此,需要调优传统产业,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

    最后,要围绕特色抓配套。广大农民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势必会经历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为了缩短这个过程,调动和保护好生产者的积极性,各地要重点在加强宏观调控、具体指导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努力。为此,需要抓科技支撑,抓产业化经营,抓流通服务,抓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