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财经观察:美国经济“滞胀”可能性增大
  • 时间: 2003-03-05 08:30:32    作者: 乔其兴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
  • 就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而言,“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则不会出现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则一般会伴随一个偏高的通货膨胀率。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此相关的理论受到了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在主要的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这种“滞胀”现象被称为凯恩斯后遗症。

      如果以最简单的方式给出“滞胀”现象的解释,那么可以认为:当经济增长的潜力大,而实际的增长率偏低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能够促使经济进一步增长并降低失业率;当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受到了增长潜力的制约,这时如果仍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就会导致“滞胀”。

      今天,美国经济“滞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美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是以新技术主导为特征的。也就是说,美国的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以及政府支出,相对于增长潜力,始终处于接近“饱和”的状态,只要生产率和消费结构因技术创新而有所改善,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加快一点。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不足以保证为经济增长提供连绵不绝的持续动力。21世纪初的几年,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技术创新处于相对低潮期。

      而美国当局近乎奢靡的财政政策与这个“稳健”的基本面相比,显然是过于激进了。

      从去年10月开始的美国2003财年的前4个月,美国的财政赤字已达976亿美元。就目前紧张的海湾局势,五角大楼估计,如果美国最终决定攻打伊拉克,那么,这场战争打下来,前前后后大约要支出950亿美元。

      美国经济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大特点是:它对于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的承受力,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其根源在于世界通行以美元进行结算的贸易方式。但这并不表明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运用它的赤字魔掌。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到43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从逻辑的角度讲,当国际汇市、它国美元储备以及它国居民美元存款的净增加M,足以抵消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T时,美国财政赤字的扩大就不会增加其国内的购买力。在这种情况下,其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迹象表明,美元输出的黄金时代已接近尾声。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流通和沉淀的美元,稍后将达到峰值。在这个峰值到来之后,直到21世纪中叶,它的绝对额将逐渐下降。这是由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崛起所决定的。即使有一些大国沙文主义者以穷兵黩武的良苦用心试图维系这一优势,在今后几个小的回合之后,也将功败垂成。

      欧元走强以及世界局势演变的因素,决定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最高限H,一旦由于美国赤字预算的影响所形成的实际收支逆差T大于H,超出的部分就会形成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压力,进而使美元汇率继续走低。如果这一态势已经造成它国外汇储备的实际损失,那么,出于风险控制和利益保全的考虑,世界外汇储备的结构和贸易结算的方式将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将进一步走软。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种种迹象表明,诱发美国经济“滞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系统风险也在增加。

      而对于拥有几十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储备的它国央行,虽然目前尚无明显迹象放弃美元储备这一政策,但无疑维持这一政策的代价和风险正在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