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海南香蕉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 时间: 2003-04-01 08:31:07    作者: 杨志斌 朱湘林    来源: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点击:
  • 目前对海南香蕉产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很少,可供蕉农参考的市场文献也不多。近年来,海南香蕉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果农的商品化处理意识不强,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许多浪费现象,因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业经营不规范,市场操作不科学,从而形成内耗,损害了产业的整体利益。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2002年5-9月间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华大曙光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海南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东方香蕉基地包装生产线的管理及在国内市场销售实践的体会,以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前景为题,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1 海南香蕉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香蕉即指香大蕉,是种类繁多的食用蕉的总称。香蕉由原始野生种经突变、自交、杂交后代进化而成。世界香大蕉栽培品种有200-300个,我国的香大蕉有香蕉、大蕉、粉蕉三大类。

    海南有近千年的香蕉种植历史。香蕉种植以乐东、陵水、三亚、文昌、琼海、临高、儋州、定安、屯昌较多;三亚、陵水的庄园式种蕉具有悠久历史,栽培技术水平也较高。海南栽培的香蕉大蕉有四大品种类群,即香牙蕉(香蕉)、粉蕉、大蕉、龙牙蕉、此外,还有泰国蕉、红蕉、黄帝蕉、酸大蕉、黄牛角蕉、四大方蕉等202余个品种。经济价值较高是香牙蕉、粉蕉及黄帝蕉。由于海南过去长年封闭,香蕉只是在岛内销售,多是以条蕉或许片蕉的方式销售,因而商品化成程度不高,岛外的认知度不够;产业经营滞后,未能发挥其高效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海南香蕉虽然种植历悠久,但形成产业也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海南的香蕉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近几年来,海南的香蕉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经多年选育,选出了一些抗逆性强、产量高、耐贮藏的品种,如巴西、威廉姆斯、8818等品种,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巴西品种。1991年,第一批2万株香蕉试管苗在澄迈县大拉水果场栽培成功,带动了当地香蕉生产的发展,促使澄迈县成为我省的产蕉示范区。1994年,乐东黎族自治县开始由零星种植转向连片规模种植,蕉园面积迅速扩大,至2002年已超过1.3万h;从而,香蕉成为乐东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其税收达1000万元之多。在此其间,农户自发形成的各种小型联合体,提高了经营者抵抗风险的能力,对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6年,东方市香蕉面积仅有133h;但2002年,全市香蕉种植面积达到1.3万h,税收达2000元元。短短的10a左右,海南的香蕉种植面积,已从不足1万h逐步发展到目前的4万h。

    目前,海南香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80%。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南香蕉产品包装、保鲜、储运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品质与进口香蕉差距日益缩小,具有垄断中国市场、抢占海外市场的强劲势头。2002年5-6月,可谓“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海南香蕉销售热浪”。自海南香蕉大量上市以来,全国各地市场上其他省份的香蕉相对减少;去年对国产香蕉很大冲击的洋品牌香蕉,其市场份额也已大为减小。

    海南香蕉一度风靡大江南北,似乎让国人看到国产蕉把洋香蕉赶出中国了,似乎海南香蕉就一路飘红。其实不然。首先,海南香蕉的价格不理想,平均售价25元/箱,品质较差的仅为5元/箱,远远低于35元/箱的成本价位;其次,海南香蕉的产量旺季一过,洋香蕉又大量涌进来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市场并不牢固。

    2 海南香蕉产业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优势

    2.1.1 资源条件优于两广

    1991-2002年,广西、广东、福建遭受了5次强冷空气的袭击,香蕉大面积失收。而在这5次强冷空气过程中,海南香蕉不但没有受到较大的损失,反而因市场缺货而获丰厚利润,充分体现了海南香蕉产业的天然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两广和福建在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后,其香蕉产业依然顽强地发展着,并且目前仍是我国的香蕉主产区。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海南发展香蕉产业更具优势。在正常年份,两广和福建冬季气温偏低香蕉不能越冬,产品不可能在2-6月间上市,要到八月后才能供货。海南气候优越,西部和南部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5℃左右,越冬香蕉不受寒流影响,因而适合生产反季节香蕉,这是国内其它香蕉产区所没有的;同时;海南香蕉于2-6月收获,也可避开内地大批水果上市的风险,在市场上可卖高价,效益也较好。因此说,海南香蕉具有风险小、品质好、效益高的优势。

    2.1.2 果实品质优于国外产品

    与国外香蕉相比,海南香蕉具有品质好和成本低的优势。国外产蕉区主要是菲律宾和中南美洲。这些地区常年气温较高,虽有利于香蕉生长,但香蕉生长周期短(如菲律宾为7-8个月,南美洲只有半年),不利于香蕉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所以品质和风味也就比较差。这就是进口香蕉是“塑料香蕉”和“好看不好吃”的原因。

    2.1.3 技术力量雄厚

    海南拥有上千年种植香蕉的历史经验,海南更拥有擅长于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提供的试管苗,在海南各地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1.4 省政府的大力扶持

    各市县大力扶持香蕉产业,一路为香蕉产业开绿灯,从资金、土地、技术、人才、运输,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是海南香蕉产业得以在短短的十来年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蜚声海外的重要原因。

    2.2 存在的问题

    2.2.1果农素质不高

    大多数农户对香蕉种植、管理、采收、包装、运输等商品处理的操作技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病虫害的防治缺乏科学手段,管理缺乏经验,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有些农户仍停留在装筐蕉的状态,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得到体现。主要表现在:香蕉在采收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较多,产品的商品价值不高;在香蕉进池清洗时,因程序不对,蕉乳未放干,而去污不彻底将严重影响后续的保鲜作业的效果;海南绝大多数的蕉园没有冷藏库,香蕉未经预冷就直接装车起运,以致香蕉经不起长途运输。这样,因去污不干净,香蕉在运输期间呼吸释放出的水分与蕉乳混合,形成一种极不干净的蕉油并沉积在真空袋底部,致使包装袋上污渍斑斑,大大降低了香蕉的商品价值;未经预冷而带着地温直接运输的香蕉易“青熟”,损失也特别严重(在夏季的损耗率可达50%)。

    2.2.2 采后处理未能达到国际水果市场的要求

    目前海南香蕉采后进行分级、涂蜡、包装、贮运的只占总产量的20%,一般商品蕉的保鲜期只有20d。同一天上市的香蕉,由于质量等级不同,价格差异必然存在。由于品质差的香蕉量大而价位低,就会冲击优质香蕉的销售价格。这就不利于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2.2.3 把握、分析市场能力较差

    由于缺少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加上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广不畅,有关市场供求及其变化的信息很少,因而对信息处理不准确,容易盲目跟风。如一地销售价格稍高,货流量立即加大,造成货物积压,从而导致价格狂跌。

    2.2.4 缺乏产业联合体

    由于香蕉运销组织多为个体户或小规模联合体,经济实力弱,缺乏足够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能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生产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因加工业严重滞后,香蕉种植业缺乏支撑,所以难以化解鲜销风险,且产品附加值低。

    3 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是海南香蕉产业腾飞的关键

    商品化处理是商品能否在市场上成功销售从而实现增值的关键措施。它包括产品的生产管理、品牌效应、产品质量、包装质量等一系列环节。商品化处理水平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附加值、利润、市场占有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并在市场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目前的国内香蕉市场来看,洋品牌香蕉一直在主导着销售价格。可以说,洋品牌香蕉的价格是国内香蕉市场的晴雨表,其价升,国产蕉的价也升;其价跌,国产蕉的价跌。当然,国产蕉对其也有反作用。由于近年来海南蕉的品质与洋品牌的差距缩小了,有些品牌甚至超过洋品牌,所以,国产蕉价格狂跌时,也会拖带着洋品牌香蕉的价格一起下跌。但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洋品牌的价位始终高于国产品牌10-20元/箱。洋品牌的品质并不比海南香蕉优,但其商品化处理的水平远高于海南蕉。所以,海南香蕉要占领主导市场的地位,就必须改善、提高其商品化处理水平。

    3.1 选好种苗

    这是进行商品化处理第一步。种苗选好了,可以提高香蕉的单产,提高抗病、抗风、保鲜性能,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选用优质种苗,果实产量就可以超过40t/h?的水平,即使种苗成本超过900元/ h?、产品价格低于0.8元/?,也可以做到不亏本。

    3.2 提高蕉园管理水平

    各大蕉园应聘请专家指导管理技术,以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正确施用化肥、激素,做好防旱、防台风、治理病虽害的工作,提高蕉园产量。尤其是建立起必要的防风林,增强蕉园抵御台风的能力,这不但可把风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可在市场货缺价高时提供产品,从而获得更高利润。

    3.3 改进采收设备

    与国外比,目前海南各蕉园的采收设备、技术较落后,基本是人工采收。许多蕉园在采收时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造成蕉果机械损伤多、外观不干净,因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国外的蕉果采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通常采用索道采收,基本不存在机械伤。当然,很多国内蕉园目前因资金问题还没有能力引进这种设备,但也应通过加珍珠棉、海绵垫等措施,减少机械损伤。

    3.4 引进先进的包装生产线

    许多蕉园的包装仍停留在装筐蕉,在市场难以立足,经常是血本无归;而且因其价位低,对其它上档次的香蕉也容易构成价格冲击,不利于海南整个香蕉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务之争是,尽快规范海南香蕉的包装符合国际规范,以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可见包装对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意义。许多蕉园主对香蕉的包装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蕉园主企图通过减少包装成本来降低生产总成本,以此在市场上获得价格的竞争优势。其实结果恰恰相反,由于包装低劣,即使蕉果的品质很好,也难以在市场卖得好价钱。同样品质的产品,因包装质量的差异市场上的差价在5-10元/箱(14g?/箱),甚至更高;果质一般但包装质量好的三、四代香蕉,其市场价格高于果质优但包装差的一代香蕉1-2元/箱,甚至更高。这是因为,高质量的包装箱天盖纸是300 g/?以上的牛卡纸,所以纸箱不会在贮运过程中因温度关系而变形,从而既可维护纸箱外观,又能保护纸箱内的香蕉;而品质差的包装箱,天盖用的是200-250 g/?的挂面纸和仿卡纸,这样的箱,在贮藏湿度超过70%的条件下,若运输时间超过1周,则纸箱就会变形,因此既影响包装的外观美又影响香蕉的品质。这种例子在市场上屡见不鲜。国外蕉商就抓住国产蕉的这个弱点,用高质量包装的次等蕉冲击中国市场(如菲律宾马步海的小树B蕉、宝山、日升等品牌),而用品质好的香蕉抢占欧美市场。

    总体而言,包装成本会带来3-5倍的产品附加值。洋品牌香蕉的市场价格高,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舍得在包装上花钱。所以,应尽快改善和提高海南香蕉包装的档次。

    3.5 提高保鲜技术,改善运输手段

    保鲜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产品的贮运期限即销售时限,因而对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国外香蕉经过保鲜可存放3个月,而国产香蕉仅为20-30d。这就不利于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保鲜应从栽培入手,在香蕉采收前1周应控制住叶斑病和黑星病。叶斑病和黑星病是伴生病,控制住叶斑病就能控制住黑星病;丙环唑是防治叶斑病的特效药。在香蕉采下后,应在清水中清洗,清理蕉乳后修把,在蕉果上喷洒保鲜剂,真空打包,并在真空袋内加入乙烯吸收剂,而后进入冷库预冷。目前由于海南的蕉园没有冷库,因而蕉果在运输途中出现“青软”的现象较常见。应尽快建造冷库,提升我们的保鲜水平。夏季不宜采用汽车运输,而应采用制冷集装箱运输;冬季应采用有较好保温设施的汽车运输。

    3.6 抓好新品种开发和反季节栽培

    按常规,海南香蕉大量上市的时间大多在6-8月,而此时正是内地有大量水果(如桃、李、柑桔、西瓜、樱桃等)上市的季节。因而在市场上容易受其他水果的冲击,难于以较好的价格顺利销售。因此,必须避开这季节,而应在2-6月大量上市,以获得好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开发新品种,掌握反季节栽培,促进生产结构优化,产销结合,搞活流通。

    4 加入WTO后海南香蕉产业发展的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海南香蕉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国加入WTO后,香蕉进口关税已从原来的30%下调至19%,而在今后几年中还将继续下调至15-17%。据报道,在去年的香蕉价格战中,国外经销商以28-35元/箱(低于到岸成本价5-10元/箱)的价格对中国市场倾销香蕉,从而对国产香蕉造成巨大的冲击。国外经销商试图通过牺牲其利润从而达到大举占领进而垄断中国香蕉市场的销售策略。面对国外产品来势汹涌的抢滩之势,海南香蕉产业能否抵挡得住这种浪潮的袭击?如何采取应对策略?

    4.1 按WTO理念打造海南香蕉品牌

    WTO的宗旨是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的歧视待遇,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保证充分就业,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加入 WTO后,我们的产品将逐渐失去关税保护,而是在同等条件下与国际上的各种知名牌竞争。按此理念,我们要想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按照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市场的运作模式打造我们的品牌。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南香蕉品牌不过十来个,它们是:百果园、尖峰、宝利、椰农、大唐、华大、金土地、林业、裕龙、昌绿等。虽然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不错,但营销绩效还达不到国际标准,还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不能与国际知名品牌形成对抗。首先,这些公司的生产规模都不太大,最大的百果园也不过460-540h?,生产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其次,商品化处理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有些品牌虽已接近,但总体来说还有一定差距;再者,它们都是自产自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营销网络,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还不够先进。近几年来,许多小农户也想自创品牌,结果因资金、技术、包装、保鲜等达不到市场要求,以至产品到了地头后“青软”的比例过高,损失惨重;各大公司为自创品牌,占领市场,结果却演变成“军阀混战”,导致产业的整体利益受到重创。

    海南香蕉要想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海南香蕉品牌,必须走联合之路。从市场来看,几个有知名度品牌的联合,可以在市场价格不稳的情况下,联手救市;从生产和营销来看,联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和产量,降低保鲜包装和营销的费用,并在市场上获得较好的销售绩效。从2002年6-8月的销售情况来看,海南香蕉都是通过代理商完成销售,代理费达3元/箱。可见,这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对生产者是很不合算的;而且,由于销售权由代理商控制,就不利于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如果生产者联合起来共同营销,则可以甩开代理商。由于联合销售的费用分摊负责,营销成本自然就低了(联合后的营销费用最多不过0.5元/箱)。因此,必须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下,实现产业联合,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整体的优势,共同走向市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把海南的香蕉产业的做强做大。

    4.2建立海南香蕉产业供应链体系

    从整体上讲,海南香蕉产业的供应链体系还属于自发的原始供应链体系,没有形成完整、先进的产业供应链联盟,无法融入国际市场和与国外水果经销集团展开平等对话。

    海南香蕉产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若没有供应链联盟体系,想要抢占海外市场,难度极大。目前,在国际香蕉产业供应链联盟体系中,南美的巴西、厄瓜多尔和亚洲的菲律宾等地的主要生产基地,最小的香蕉种植园也达几千公顷,且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生产流程和管理标准配套,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当高。而主要以欧美为背景的国际水果跨国经销集团,则是国际香蕉供应链体系的主体。他们掌握着国际香蕉市场的供应与调配权,控制着国际香蕉的物流体系;他们运用先进的现代供应链计划管理技术(SCP)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技术(ERP),集成和控制着国际香蕉的生产、物流和营销网络,使得国际香蕉产业供应链各环节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战略合作联盟;在国际贸易中,他们普遍采用互联网技术、EDI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交易。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分工、计划和利益都相当明确,有一整套各个节点企业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

    中国幼稚的香蕉产业要与国际上香蕉产业竞争,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供应链联盟体系。实力较弱的企业,要主动放弃自创品牌、自定行业标准的传统竞争观念,采取合资、联营的方式;实力较强的企业,应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以寻求发展机遇。

    中国是香蕉消费大国,其市场发展潜力已经让国际香蕉跨国联盟觑觎多时。2001年的香蕉价格战,是他们对中国香蕉产业的一次试探性摸底;2002年海南香蕉旺季时的价格内战,他们站在旁边谨慎观望,但海南香蕉旺季一过,他们就进来了。这说明,他们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始终关注着中国这个大市场。

    其实,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国外商家不采取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高,且时间长、代价大,因而,长期的低价销售,任何商家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可以采取2方面的策略。一方面,我们利用国外的品牌市场效应,为他们提供一个合理、双赢的并能够与他们对接的投资与合作模式,使其顺利进入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国市场,中外商家完全可以由竞争转向合作。另一方面,海南香蕉品牌效应好的公司,采取强强联合;实力弱的公司融入实力强的公司,凭借名牌开拓市场,并与外商合作创立海南的国际名牌。这样可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品牌效应,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在市场上共同维持好的市场竞争价格,共同抗击市场风险,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共同树立海南香蕉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目前,国外的香蕉产业巨头开始进入海南寻找合作伙伴,如美国的“的门”和“金吉达”。因此,利用海南相对于其他省区的自然优势和相对于国外生产大国的地域优势,联合国际香蕉产业大国及其供应链联盟,打造以海南为中心的中国香蕉供应链体系,使之成为全球香蕉供应链中的一环。通过加入全球性网络,海南香蕉不仅可以巩固并拓展中国市场,更有可能供应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香蕉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4.3把海南建成中国的国际香蕉品牌产品发展基地

    入世,意味着中国市场全方位向世界开放,国外香蕉产品大规模涌入中国市场已是必然。因而,只有敞开胸襟,以开放意识与国外香蕉产业大国或国际香蕉产业供应链实行联盟合作,共同拓展中国市场,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海南是中国发展香蕉产业最理想的地域,除了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的优势外,地多人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大的优势;我们置身于中国本土市场,劳动力成本低,已建立起一定的产业基础理论和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所以,海南是国外香蕉产业大国在中国建立品牌基地的理想地,这是我们借用国际香蕉知名品牌、行业标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打造海南香蕉产业供应链体系的最好机遇。